墚磉磴上的书儒斋

版次:010    2025年02月14日

□余孝安

墚磉磴位于长江上游,涪陵、丰都、垫江三区县交界之地。墚磉磴峻岭婉约,纵横交错,与渝东南的武陵山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和滚滚长江朝夕相处。

从历史上考证,巴人迁徙到这里的时间并不长,明末清初时期才有饥肠辘辘之人在走投无路之下,来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打这里有了人间烟火后,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水宝地渐渐崭露头角,蜚声巴渝,流传着一串串民间故事。

道士寻珠

相传上古时代有一个道士,在一个星罗棋布、月光闪闪的夜晚,见一颗流星突然向一座大山深处风驰而去,最后坠落在那座山峰上,只见那山峰刹那间光芒万丈,待到第二天拂晓才慢慢消失。这天晚上,那道士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太白金星手持玉皇大帝圣旨,腾云驾雾而来,道士立即五体投地,跪拜相迎,太白金星宣旨道:“东海龙王小儿,自幼不思书经,顽劣泼皮,一日偷得夜明珠,宫出长江戏玩,回宫遗珠,惹得众龙争夺,命速速查探禀报。”道士惊醒,第二天开始入长江两岸大小山脉,寻找夜明珠的蛛丝马迹,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后,来到墚磉磴的顶峰上,俯视群山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再细观山脉,如九龙拔地而舞!又看脚底,豁然开朗,这顶峰不正是“夜明珠”吗?道士大喜,立即禀报。玉帝思虑良久,下诏曰:“留珠遗地,造福一方。寻珠有功,就地可仙。”

道士寻珠的故事,不胫而走。为了纪念道士的功绩,瞻仰“夜明珠”的风采,垫江、丰都、涪陵的几个乡绅决定修筑庙宇,经过几年努力,终在乾隆年间落成。庙宇正好建在墚磉磴的顶峰上,名曰“大鹏寺”,有108个房间,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东海龙王等雕塑,每逢佳节这里熙来攘往,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举人托子

有了古传说还续新章节,书儒斋的故事就是后续的民间故事。

清朝时期,梁平有个姓张的举人,人称张举人。他自幼勤奋,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官至五品。张举人有一子三女,三个女儿倒也乖巧伶俐,可儿子却自幼不喜诗书,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狗,张举人每次回家都是一顿家法侍候。

一天,张举人正在教训儿子,门外来了个和尚,那和尚见此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慈悲为怀。”张举人只好放下黄荆棍,拱手还礼,问明来意。原来和尚是从几百里外的墚磉磴大鹏寺而来,需化缘补庙,张举人立即取了十两银子奉上,和尚双手接过,口中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离开时又说了一句,“孺子可教,施主不妨来本庙一试。”

张举人心里本来万念俱灰,可和尚的这句话,又让他燃起了一丝希望。于是,他带着儿子经过几天的跋涉来到了大鹏寺,15岁的儿子登上顶峰俯瞰,郁郁葱葱的大树迎风招展,山谷中的鸟儿欢声笑语,古松上蝉声婉约,一只只老鹰盘旋而过,直乐得手舞足蹈。张举人见儿子这么专注山野景色,仿佛对和尚的那句话若有所悟。他撇下儿子转身来到庙堂,烧香拜佛后,拜见庙里的长老,长老问明来意,微微笑道:“您就是张大官人吧!化缘小侣回来已提过了。”后两人促膝而谈,再后一番耳语,张举人心满意足地离开殿堂找寻儿子去了。

见儿子还在到处奔跑欣赏这里的景致,张举人问儿子:“你喜欢这里不?”儿子脱口而出“喜欢”,“愿意在这里住一段日子不?”儿子心想在这里没有父亲的监管,可以游山玩水,答道:“要得。”“好,你现在就在这里住,我回家把你的洗漱用品、书籍、换洗衣物送来。”

原来张举人将儿子托付给这里的长老了,由其教他读书习文。这长老本是一介书生,30多年前就高中探花,后一路为官,由于为人刚正不阿,得罪了顶头上司,经常被穿小鞋,回到家乡又被三亲六戚冷嘲热讽,一怒之下出家为僧。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待人和蔼,深得僧侣爱戴,不几年被推举为这里的长老。那天长老在与张举人的交谈中,感觉那孩子并非生性顽劣,只是因环境过于优越,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其不思进取。但孩子天智慧敏,教可成才,所以对张举人的请求应承了下来。

长老的教育方法确实特别。接受张举人委托后,请人在悬崖上打了两米见方的洞穴,摆了书桌,笔墨纸砚。先是陪孩子遨游这里的崇山峻岭,认识每一种植物品种,再教其天文观测知识,后结合四书五经里面的文字,进行条分缕析,没想到那孩子真上了路子,学习兴趣一天天浓厚,开始勤奋起来。十年过去,不仅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而且写起文章来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后进京赶考,一举夺得状元。张举人为答谢长老,用高头大马驮上黄金白银,将庙宇进行翻修,并将那洞命名为“状元洞”,一些文化人称它为神山上的书儒斋。到过墚磉磴的游客,都忍不住走进“状元洞”沾沾仙气。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