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清明粑,情感的记忆代码

版次:007    2025年02月22日

□张平念

蛇年清明未到,在家乡万盛农村土坎田坝,到处就可以闻到野菜的香味儿了:侧耳根、荠菜、蒲公英、野葱、蕨菜……那些嫩嫩的黄、新颖的绿、淡淡的粉、优雅的白,那些泛绿的树枝、和煦的阳光、湿润的泥土……满鼻是春的味道,满眼是春的颜色,让人惬意无比。自然而然地,大自然毫不迟疑地赠予我们天然的野味中,清明菜,就成为我们接受大自然馈赠的首选。

选个大年与清明节中间的阳光日子,我与友人相邀踏青。

抬足举步间,惊喜地发现一簇簇、一团团的清明菜,它提醒我今天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但见清明菜,灰白、灰绿,相隔其中,相互攀肩,有的头上还挂着晶莹的小水珠,春风一吹,闪着亮光,啊,这就是最时令、最地道的清明菜颜色。有的清明菜开出了淡黄色的花,像是为点缀清明而盛开。我恍然醒悟,如果不在清明菜上做做文章,就是对春天的来临无动于衷。

在一大片荒废的田里,清明菜长得特别茂盛,纵容我们来一次奢侈,只掐那上面最嫩的芽,甚至像采明前茶一般,只取最上面两片叶的清明菜。不一会儿,就掐了足足一大包。

见到清明菜,我心里暗暗发誓,要做一次不同寻常口味的清明粑。

在住家不远的农贸市场,我知道有位老太婆专门卖盐菜,并且她卖的盐菜味道很正宗,我时不时地照顾她的生意。果然,老太婆见我来到,笑眯眯地对我说:“才从坛子里抓出来的,你闻嘛!”

哪里需要闻?多远都能够嗅到老盐菜独特的香味。

“来两斤”,我“大手笔”了一回。

其实,每一次做清明粑的馅,只需要一两个盐菜头即可。

我今天要做的是腊肉盐菜头馅的清明粑——

但凡美食,必有一番复杂的程序掺杂其中。

回家把肥腊肉洗净煮熟,切成小粒状,盐菜头切成片状,开水煮去多余的盐,待盐菜头发涨了,盐味尚余一半,捞出切成小粒状,然后与腊肉一起下锅煸炒,待炒出腊肉与盐菜的混合香味,起锅装碗压实,放冰箱冷却,让馅料不散才能方便清明粑的包裹。

把洗净的清明菜清淘干净,用料理机搅拌成糊状,加入糯米粉使劲揉搓。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一份糯米粉加入十分之一份的面粉,做出的清明粑才会有形有状,不然,用单一的糯米粉做出的清明粑很容易成稀糊状,里面包的馅也可能漏出来,影响美观与口感(如果清明菜浆用不完,用保鲜袋装好放冷冻室存放,下一次解冻后仍可使用)。

揉就的糯米面团,尽量干一点,像做包子一样,把腊肉盐菜馅灌于其中。

在此特别提醒好吃狗们,在包清明粑之前加入野葱细段于馅中,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清明粑不要包裹得太大,一手盈盈可握,成形后,在蒸格上垫一层冬寒菜或白菜叶,冷水上锅蒸,待水开涨后七八分钟即大功告成。

揭开锅盖那一刻,但见腊肉盐菜馅的清明粑,颜色嫩绿、外皮油光泛亮。一嘴咬去,清明菜混合着的腊肉盐菜味道,以及油脂的冲撞,一时吞咽不下的糯米黏性,简直就是味蕾快感,满口溢香。

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菜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粑更像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和家乡的味道。

清明粑更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和节庆一样,为人们代代相传。想象一下,农耕时代温饱尚且不易,能够通过这种特定节日制作美食,既满足人们“民以食为天”的基本诉求,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借物思情的纪念方式,更是让远在异乡的亲人记起家乡,释放浓浓的乡愁。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衍化中诞生的美食不知有几千万种,但此时此刻,勾起我和众多人强烈食欲的非清明粑莫属。通过清明粑,我还体会到人类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个生命的接力。

每个节日有每个节日的印痕,每种美食有每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在未品尝之前,也许你对它并无过多的记忆;但一旦品尝之后,也许就是一辈子的心结。在家乡万盛,儿时记忆开始的清明粑,便深深镌刻进我的情感,它不但是一种美食的品尝,还掺进了我对家乡万盛深深的眷恋。

清明粑,无异于我的情感中沉甸甸的记忆代码!

(作者退休于万盛经开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