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3月03日
□李晓
凌晨四点醒来,这差不多成了我的生物钟,也是我一天之中的春信。
这个时候的城市,还处于睡意昏沉中,晨风里已有了鸟的啁啾。鸟总比人早早地醒来,毕竟,它用爪子紧紧抓住树木睡觉还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这个时候的城市,母亲在老街也应该早早醒来。母子连心,在我和她的生物钟里,有时针秒针“滴滴答答”肩并肩走过的共同时光。年轻时睡不醒,年老了睡不着,这是母亲的老话。不过到了我这个年纪,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老了,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暗示,我顽强地抵抗着时间对我身体的啃噬。
父亲驾鹤西去以后,我就对母亲承诺,我每天24小时不关机。但不到半年,我就回到了老路上,睡觉前关掉手机。这凌晨四点的醒来,也开启了我碎片化生活的一天。
打开手机,先看昨夜漏掉的信息。依次进入好友的朋友圈,看他们晒出的光鲜信息、鸡毛片段。我依次点赞,直到最后一个红点消失,这已成了我的强迫症。微信里有不少人,我早已忘掉了他们真实的名字与面容,特别是某些饭桌上拿出手机扫码后激情添加的一些人。这些年,一些老友也加了微信,但看到他们很少发朋友圈,朋友圈外真实的烟火生活,我也很少感知到,这样又让我轻微地失落,在我们生活的茫茫大海上,有多少岛屿与暗礁没浮现在我们各自的视野处。久不联系,有时甚至失去了打一个电话的勇气,害怕突然的尴尬与打扰。春节到了,我打开手机通讯录,面对几百个电话号码,我不知道向谁问候新年好。在节日的码头,归航的港湾,各自安好吧。
对微信好友里一些狂发朋友圈的人,索性屏蔽与删除,感觉他们的纷繁动态,已经让自己生活的天地陷入逼仄状态。有天,一个人在微信里突然问我,怎么不见你对我点赞?我没及时回复。后来我感到这样没礼貌,给他回复,但他已删除了我。
我也产生了报复般的心理,删除了一些从不联系、从不打电话、只顾自己忘情发送动态的人。我的生活,从此清静了许多。
有天清晨醒来,我听到外面马路上传来沙沙沙的声音,如春蚕在吞吃桑叶。我知道,这是环卫工曹师傅在清扫马路。有记者曾跟踪曹师傅一天的生活,得出一组数字:曹师傅一天挥动扫帚8700多次、弯腰5200多次、步行23000多步。但曹师傅这些日复一日地生活,从来没有发送过朋友圈。有天我遇见曹师傅,跟他打招呼:“曹大哥,辛苦了!”曹师傅有些难为情,顿了顿说:“我辛苦啥,你在办公室整天写啊写才辛苦,那是动脑筋的活儿,我可干不来。”曹师傅的妻子3年前患了脑梗后,而今困顿在轮椅上度日,他还有89岁的老母亲健在。有天,曹师傅家炖了腊肉,他知道我好吃肥肉,请我去他家吃饭。斜躺在轮椅里、面部浮肿的曹大嫂轻轻跟我感叹:“我拖累了你曹大哥啊。”令曹师傅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在北京读完经济学博士专业,而今在一家大公司任职。
还有在大街上开了40多年小面馆的吴大妈,在一家烟熏火燎老店铺里卖螺丝帽、灯管、拖鞋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宋老三,在巷子里修锅补鞋几十年的朱老汉,在老街理发店做了50多年老手艺的程师傅……我从没看见他们发送过一次朋友圈,也没有给他们一次点赞的机会,他们的生活,往往被遮蔽、被忽视。但这些默默无闻维持着、供给着、滋养着、温暖着一座城市最寻常生活的人,我在心里为他们点赞,向他们表达敬意。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