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8兵团解放成都后,刘伯承专门给贺龙打电话,托他打听——
版次:009 2025年03月04日
刘伯承手迹“泸州布告”
□牟方根 骆仁新
从四川开县(现重庆市开州区)走出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是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
日前,我们前往万州良公祠,不但寻访到刘帅早年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与良公祠的邂逅,而且还发现他在诗词和书法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无愧于儒将雅称。
刘伯承在良公祠下榻17天
良公祠,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2组。
驾车从万州城区出发,一路向东,沿318国道,大约半小时车程就抵达了良公祠。祠堂守护人张亚光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
厚重的高墙下、庄严的屏墙上,镌刻着“耕读继世”四个大字。古时,许多家族都把耕读继世作为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良公祠亦如是。进入祠内,一座依山顺势、坐南朝北,典型清代巴渝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正上方堂房,“栋宇流辉”四个大字庄严肃穆。左右两侧的厢房,格调高雅,错落有致……
据介绍,良公祠背靠当地老君山,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总体构建为三院横向合一式四合院,中堂穿门,共二进四厢,40余间房屋,砖石木结构。
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祖籍江西武宁(今江西九江市辖县)的张元堂、张维高等张氏族人,辗转迁徙至良公祠旧址居住。清嘉庆初年(1796年),张氏族人在此动工修建氏族祠堂,历时七年,耗银三千余两,至嘉庆七年(1802年),张家祠堂告竣落成。
清光绪元年(1875年),出身于张家祠堂的贡生张开相,在任万县里长期间,乐善好施筑路造桥,被乡里百姓尊称为“悦亲公”。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闻之,上奏朝廷,恩赐褒封张开相为“良公”名号,张家祠堂随之被称为良公祠。
良公祠的天井似“口”字形,把四个屋面的排水有机收纳,体现着“四水归堂”的建筑民俗。祠内木柱、窗格、屏门、护栏等,所雕刻的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所书写的名言和古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展陈出五彩缤纷、争妍斗奇之综艺大观。
我们注意到,在良公祠第一个天井大院的二楼,有一处“刘伯承下榻室”。设立在门口的公示牌显示:北伐期间,刘伯承曾在此下榻17天。
刘伯承下榻处是“连二间”结构。第一间是刘伯承当年栖息的卧室,卧室内摆放着一张古雕花木床,床面呈优雅的弧线形,床边垂下的流苏与床尾的雕花护栏和床前的两个精美床头柜相得益彰。紧挨卧室的另一个房间,是刘伯承当年的办公室。一张古朴的实木桌子,一把老旧的靠背椅子,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还原了刘伯承当年在此挑灯夜战的情景。
早年与张冲建立深厚情谊
为何刘伯承当年会来良公祠,而且还住了那么长时间?良公祠内的张冲生平陈列室,为我们解答了疑问。
张冲(1887~1937年),其父是“良公”张开相。张冲一生追随孙中山,是万县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民国初期叱咤疆场的北伐名将,曾帮助过初生的中国共产党。
张冲天资聪颖,16岁时成为四川选送日本的留学生之一。到日本后,先在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后相继就读于日本商船学校、海军学校。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次年,张冲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冲回国从军,在上海加入沪军都督陈其美部。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同年升任海军陆战队队长。
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四川省开县赵家场的刘伯承也怀着富国强兵和救国救民的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当时,亲友多不赞成,刘伯承斩钉截铁地说:“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一身之富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熊克武奉命在四川组建蜀军。军队番号为四川陆军第五师,熊克武任师长,张冲任营长兼军械处长。部队驻扎于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白岩书院。
同年2月,比张冲小5岁的刘伯承,考入蜀军开办在白岩书院的将校学堂。在校期间,刘伯承学业出众,以举止端正、操守有节、恶习不沾而闻名全校。至年底,刘伯承毕业后被分派到四川陆军第五师,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从此,刘伯承和张冲,开始有了人生交集。
1913年,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爆发后,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任四川讨袁总司令。袁世凯部合击熊克武,熊不支,率张冲、刘伯承等将士由万州败走上海。1914年秋,刘伯承在上海经但懋辛引荐,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继续致力于反袁斗争。这期间,刘伯承与他的直接上级张冲,结为知交。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熊克武到昆明参与蔡锷、唐继尧发动的讨袁护国战争。同年底,刘伯承奉命返回四川,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次年3月,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受伤。疗伤时,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疼痛坚持不施麻药,为他主刀的医生赞其为“军神”。
护法战争爆发后,1918年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督军,张冲出任督军署副官长和警卫团长,刘伯承任副团长,参加北伐。不久,张冲升任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刘伯承任第一团团长。刘伯承足智多谋,极具指挥才能,善用夜袭战术,屡战屡胜,闻名军中。
在良公祠张冲生平陈列室内,陈列着不少北伐期间时任混成旅旅长的张冲与时任第一团团长的刘伯承之间的军情电报。1920年10月中旬,张冲接到刘伯承又获大捷的战报后,喜不自禁,当即致电祝贺:“千里转战,凌厉无比,乘胜追锋,奏此奇捷,劳苦功高,至堪佩慰。”
“我的三位老上级还好吗?”
这期间,适逢张冲母亲七十大寿,刘伯承专程前来良公祠,并亲笔写下庆贺张母寿诞的文词:“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刘伯承提笔临池题写的这首五言诗,不仅表达了对理想国家治理状态的期望,也体现了对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重的重视,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我们试图找到刘伯承当年在良公祠留下的墨宝,无奈因时间久远,未能实现。只能从老一辈口口相传中,获知刘伯承当年为张冲母亲七十大寿题写的祝寿词,挥毫泼墨在一张竹浆纸上。竹浆纸是民国时期十分常见的纸张材质,价格便宜,系大众广泛使用的主要纸张。
刘伯承的书法功底到底如何?我们联系上开州刘伯承纪念馆,复制了一份1927年1月24日,刘伯承在泸州发布的《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布告》。从布告中,不难看出刘伯承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军事才能,其书法作品同样体现了字如其人的境界。欣赏其书法,不仅能体会到豪迈的情怀,还能从中感受到儒雅气质,在豪迈中蕴含大气,在儒雅中不失稳重,一笔一画都流露出不俗的艺术底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轰轰烈烈的三次北伐战争就此消散,张冲出走上海。刘伯承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于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刘伯承与张冲的交往依然颇多。1927年底,刘伯承受中共中央安排去苏联学习军事。行前,因囊中羞涩,他到上海张冲的宅邸求助。张冲慨然应允,嘱咐夫人彭南清装满一口袋银圆赠与刘伯承,解了他的燃眉之急。1949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二野大军横扫大西南。12月27日,贺龙率18兵团解放成都。重情尚义的刘伯承得悉后,专门给贺龙打电话,托他打听:“我的三位老上级还好吗?”刘伯承询问的三位老上级,正是他在川军时的上司熊克武、但懋辛和张冲。而此时的张冲,已经病逝12年,安葬于故土良公祠附近。
(作者分别为重庆万州区文评家协会副主席、万州区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