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3月05日
七里潭廊桥
□一土
晨曦中的重庆市开州区清江河泛着黛青色的涟漪,两岸的芦苇在风中低垂,仿佛在向河心的石墩行古老的叩拜礼。我踩着青苔斑驳的石阶走上这座横卧三百年的建筑时,忽然想起《诗经》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句子。七里潭廊桥以巴山蜀水的筋骨,在大巴山的褶皱里生长出另一种文明形态。那些被岁月浸染成赭褐色的木梁,那些被纤夫挑夫磨出包浆的栏杆,分明在用沉默的方言讲述着另一种未被史册收录的春秋。桥身南北纵贯三十六米五,恰似一册摊开的线装书,用两米九宽的横页承载着清江三百年的涛声。当2019年春日那纸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飘落时,这座占地三百六十平方米的石木建筑,终于被正式编入巴渝文明的经脉。
一
廊桥的脊线在晨曦里切割着天际,像一轴被历史揉皱的绢本。站在桥南端的功德碑前,道光十七年的墨痕早已褪成石纹里的暗影,却仍能触摸到当年乡绅们指尖的温度。左碑矮而敦实,六十七厘米的宽度恰似老石匠的腰围;右碑瘦高如竹,一米五的身量还留着当年刻工攀爬的凿痕。碑文中“输银八十两”的刻痕最深,想来那位捐资最多的周姓商人,定是每日都要站在米行的柜台后,遥望河岸苦力们涉水过河的背影。这座四孔平梁桥的诞生,原是一群凡夫俗子与天理人情的角力——商贾要运盐茶出山,农人要赶集卖柴,妇人要回娘家省亲,于是在乾隆某年的某个雨季,当洪水又一次冲走渡船后,山民们终于决定用血肉之躯与清江河对话。
桥墩的垒砌堪称土木工程的绝唱。五丈八尺的石墩不用半粒石灰,全凭匠人将每块条石的棱角削成阴阳榫卯。最年长的石匠在临终前留下遗训:“要让每块石头都记住上游的水势。”于是我们看见,六米七六长的墩体如卧龙饮涧,迎着水面的石块渐渐收成流线形的弧度,像鱼群逆流时的背脊,而背水面的石缝间,竟留出细密的导流孔。这些细节在道光十七年的重修中依然被虔诚保留,仿佛匠人们不是在修桥,而是在延续某种血脉相承的密语。悬山青瓦顶下,七架梁如北斗垂落,两柱抬梁的构造让九米七的通高空间里,始终回荡着木纹舒展的私语。
二
晨辉浓郁时,我倚着西侧一米二高的木栏数桥面的裂缝。三十六块木板,每块都藏着不同的年轮密码。第三块中央的凹痕,许是光绪年间某位挑盐翁日日歇担留下的印记;第七块边缘的焦黑,或与民国某年油灯倾覆有关。最妙的是东侧栏杆某处,竟嵌着半截生锈的铜烟锅——不知是哪代船工在此眺望江流时,把半生的愁绪都摁进了木头里。丈二进深的桥廊里,八间面阔的格局如同展开的八仙桌,那些消散在风中的讨价还价声、躲雨时的家常话、私塾先生的《三字经》诵读,都在抬梁式构架的穹顶下凝结成琥珀。
桥顶的七架梁是个隐喻。七根主梁对应北斗七星,却不是风水先生的故弄玄虚。老辈人说,这是提醒过桥人莫忘时辰:当北斗柄指东时该下田,柄指南时要收盐。最中间那根梁下悬着半截铁环,当年应该是系着盏长明灯。想象道光年间的夜晚,这盏灯就像悬在江心的月亮,照着贩夫走卒,也照着私奔的鸳鸯。有块梁木上还留着“甲午桂月张旺财捐”的刻字,那个叫张旺财的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也许就是一个樵夫,大概是把卖柴钱换成了灯油,却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星辰的序列。而今仰观九米七的穹顶,仿佛能看见七架梁撑起的不是青瓦,而是整个大巴山的星空。
三
功德碑旁的野菊开得正好,石碑上的名字却早已模糊成时光的拓片。那通独立在桥南的功德碑,一米八的身量如同执戟的卫士,半米见方的碑身里藏着多少欲说还休的往事。我用毛巾蘸着河水擦拭碑面,“周永安”三字突然从苔痕里浮出,像条苏醒的锦鲤。这位捐资最多的米商,县志里说他晚年散尽家财修路铺桥,却在某个寒夜冻死在自家米仓前——原来他早把最后半袋米换成了桥板。碑阴处还藏着首打油诗:“七里潭水深,过河要舍身。如今廊桥起,步步踏金银。”没有落款,墨迹歪斜却力透石背。这些被正史遗忘的小人物,用最朴素的善恶观修建着人间的渡口。
桥北石板路旁有笼不知道有几百年历史的慈竹林,住在桥头的老汉说,听祖辈说这是当年修桥工的化身。最粗最老的那根竹枝指向正北,像在丈量回家的路。恍惚间,仿佛看见道光十七年的工匠们收工后,就坐在此处分食苞谷粑,用开州方言争论该不该在桥头立一个桥神。他们的汗珠渗进桥基,他们的争执化作飞鸟,而今都成了桥体榫卯间的絮语。1953年的春汛过后,新中国的匠人们带着桐油和石灰前来,在五米八高的桥墩裂缝里填入时代的承诺;2002年的秋风里,老师傅们又踩着脚手架,将三十六米五的桥面木板换成新的年轮。
四
晨雾初散时,我测量桥墩的裂缝。电子测距仪显示的数据与1953年的修缮记录惊人吻合,当年的工匠用桐油石灰填补的缝隙,至今仍在忠实地履行承诺。触摸石面,能感受到两种温度的对话:外层是江风百年的沁凉,内里还留着石匠铁钎击打时的余温。最底层的条石已与河床长成整体,缝隙间生出几簇水草,宛如大地为古桥绣的绿边。站在桥面西侧,指尖掠过被无数掌心摩挲得温润的木栏,一米二的高度恰是孩童踮脚可及的欢喜,也是老者凭栏远眺的支点。
文物保护碑仿佛在述说着2002年的老师傅用古法熬制桐油的场景。他布满老茧的手搅动铁锅的样子,与道光年间匠人的动作形成跨时空的重影。2006年当起重机吊装替换木梁时,老师傅坚持要在新梁上刻道暗符——不是文物普查留下的编号,而是祖师爷传下的镇桥咒。这种固执,让冷冰冰的维修方案突然有了体温。开州区水电建筑公司的工人们或许不知,他们用城建维护费十万元修复的,不仅是三百六十平方米的建筑实体,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古老寓言。
五
太阳初升时分的廊桥最美。晨晖把木栏的影子拉长成琴弦,早出的农人脚步声是天然的节拍。卖麻糖的老汉在桥头摆摊三十年,说他爷爷的爷爷曾在此卖过草鞋。我问他可知廊桥来历,他笑着指指耳朵:“桥会说话咧,把耳朵贴在木板上,能听见马帮铜铃响。”果然,一阵风吹过来,江风穿过桥廊的呜咽里,隐约有骡马的响鼻声。三十六米五的长度此刻成了时光隧道,乾隆年间的斧凿声、道光十七年的号子声、2006年电锯的嗡鸣声,在八间面阔的空间里交响成曲。
我忽然明白这座桥为何能逃过历次浩劫。它不是皇权钦定的丰碑,不是文人咏叹的对象,而是深深楔入乡民日常生活的器物。大炼钢铁时,村民们在桥洞下藏起铁器;破四旧时,红卫兵刚铲掉桥神牌位,当夜就有人偷偷补上更简陋的纸符。这种沉默的守护,比任何文物保护法都更坚韧。就像桥西侧那排被摸得发亮的木柱,每一道包浆里都沉淀着无数掌心的温度。当11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岁月发酵,360平方米的占地早已化作文化基因的培养基地。
六
离开廊桥时,暖阳正好漫过东侧第七根桥柱。柱身上的刀痕突然清晰起来,那是个歪斜的“家”字。道光十七年某个思乡的工匠,或许在收工时刻下了这个字。三百年后,这个字成了整座廊桥最隐秘的注脚——所有浩大工程,终究不过是人类寻找归途的标记。清江河日夜奔流,带走无数渡船与往事,唯有这座廊桥始终站在那里,用木石的骨骼支撑起关于家园的记忆。那些消散在风中的号子声、那些沉入江底的汗珠、那些被时光模糊的面容,都在桥板吱呀的响动中,获得了永恒的重量。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开州区文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