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下的蛋,归鸡还是归喂鸡的人?
江苏首例AI版权图片案宣判: 作者有创新设计,享有著作权
版次:006 2025年03月14日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苏州常熟市法院日前审结一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认定原告林某对提示词的修改以及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细节设计的修改体现了其独特的选择与安排,生成的平面图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判决侵权方在其自媒体账号连续三天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计1万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目前,判决已生效。
案情 被“复制”的一颗“心”
2023年2月,林某使用人工智能软件Midjourney,通过多次输入提示词进行文生图创作,生成了“夜晚东方明珠边爱心气球”的图片,在迭代过程中利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数次手动修改,最终完成作品《伴心》,发布于其社交账号,并在国家版权局对该作品进行了美术作品登记。
此后,某技术公司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多次发布爱心气球模组安装视频及图片,内容与《伴心》高度相似,仅长宽比、气球表面文字、倒影对应的东方明珠等存在差异。另外,某房地产公司在微信推文中使用该图片,并在商业区湖面建造了半个爱心气球的立体装置。林某认为其著作权被侵犯,向常熟法院起诉,要求两被告在社交媒体上连续三日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等。
审理 这颗“心”到底该归谁
据常熟法院微信公众号披露,该案审理中,该院审查了案涉AI软件用户协议,明确用户协议约定,使用软件服务生产图片作品的资产及其权利属于用户,并当庭登录创作平台,对登录过程、用户信息以及提示词修改等图片迭代过程进行审查。
法院认为,林某对提示词的修改以及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细节设计的修改体现了其独特的选择与安排,以此生成的平面图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两被告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该图片进行网络传播,构成侵权。同时,认定林某享有的著作权限于该图片,某房地产公司以“爱心”为基础进行实体装置设计、建造,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据介绍,该案为江苏首例、全国第二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常熟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胡越表示,作为全国“AI版权图片第二案”,该案的判决丰富了相关法律实践和理论,强调了AI生成内容被认定为作品的前提是能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对创作者而言,判决明确了利用AI工具的创作在有创新性设计、表达的前提下,对作品拥有著作权。在“提示词-算法模型-生成结果”的价值链条中,用户从操作者而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作者”,利于激发人们创作更多高质量、有创新性的作品。
专家 具有重大学理和实践意义
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知识产权归属等法律问题成为热点。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棣枫将该案与此前由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第一例AIGC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了比较。他介绍,首例案件中,涉案图片的创作过程中涉及关键词选择、模型参数和随机种子的调整等过程,其创作完全在AI文生图模型中完成,作品受到著作权保护。“本案与‘第一案’存在显著区别的是,除在AI生成图模型中调整修改关键词,原告在创作过程中还使用了PS软件对图片中的气球形态进行了具体修改,此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原告对涉案作品的独创性贡献。”徐棣枫说。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研究员孙平表示,作为我国第二例AIGC著作权司法案例,本案具有重大学理和实践意义。从《著作权法》维度看,通过对创作者的实际智力投入和作品独创性的检验,进一步厘清了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时,作品能否获得著作权的关键标准。从产业维度看,“过程控制+结果独创”的双重标准为AIGC驱动的新兴创意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合规预期。
他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是技术创新与法律法规碰撞的缩影,在全球范围内,从学界到司法与执法部门,以往多持“全有或全无”的二元立场,近年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开始转向更具包容性的“光谱式”认定标准。常熟法院将法律评价聚焦于人类在“提示词设计-迭代调整-后期加工”全流程中的智力投入,通过审查用户协议、操作日志和创作过程,确认林某对AI生成结果具有主导性控制与个性化表达,避免了将AI工具等同于传统创作工具,又防止将模型贡献与人类贡献混为一谈,为界定人机协同的创作层级提供了可操作的司法范式。
他认为,生成式AI的创作效能以指数级提升,人类的角色正从直接的创作者转向“创作架构师”,通过策略性提示词设计、多轮结果筛选和后期精修实现创造性控制。这种分工模式的流动性特征,要求法律放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坚持,转而构建动态的权利分配机制。法院在认可AI工具用户著作权主体地位的同时,明确将保护范围限于平面图片而非立体装置,既体现了对创意表达与思想二分原则的坚守,也维护了技术工具在不同产业场景中的合理使用空间。
据澎湃新闻
相关新闻
“AI魔改”太离谱
申公豹穿上西装 哪吒扛起机关枪
你能想象吗?哪吒和敖丙,时而街边撸串、时而T台走秀,时而举起机关枪扫射……《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时,AI魔改也蹭上了电影中的角色。在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针对“AI魔改”的管理提示新规出台3个月后,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上仍频繁有AI魔改的音频、视频出现,影视角色、明星、企业家都成了被魔改的对象。
乱象
哪吒“被玩坏”扛起机关枪
“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劈得我浑身掉渣渣……”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一出场,市民陈女士眼前的短视频里,哪吒就手持机关枪在土肥坡对着土拨鼠们狂轰滥炸。
“要不是我看过电影,没准真会以为这个场景是真的。”陈女士一边说一边向下滑动,系统竟一连给她推送了好几条有哪吒、敖丙、申公豹等角色的视频,其中一些画面令人啼笑皆非。“这个老奶奶抱着哪吒过马路的视频,就更不像话了!”陈女士气愤地说。只见视频中,哪吒不仅出现在了现代城市场景中,身旁还有一位穿着西服套装、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一把抱起它在马路上狂奔。“这样的魔改视频我一定不会让孩子看到,容易影响他的价值观。”
而在另一条获赞4.4万、转发达3万的短视频里,申公豹戴上了墨镜、穿上了西装,穿梭在写字楼中,嘴里还念叨着“凡是让你不惜代价的,你就是那个代价”等鸡汤语录。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人发布AI魔改视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博得更多流量并接广告变现。
反思
如何避免中性工具被滥用
AI魔改为何总是春风吹又生?长期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检测技术研究的瑞莱智慧联合创始人、算法科学家萧子豪分析,除了流量等商业利益考虑外,从技术角度看,一大原因在于AI工具获取难度不断降低。
“随着技术快速进步,AI工具易获取性越来越强,AI技术的使用门槛降低,这对行业发展来说是好事,但也意味着通过各种动机生成AI内容的成本降低了。”萧子豪透露,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个人或公司来说,基于开源社区里的免费资源,只需要花费万余元,就能在家中配置一台小型服务器,并让一些能够进行智能语音合成、视频生成的开源模型在服务器上“跑”起来,产出各种AI音视频内容。
“AI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如何避免工具被不良动机的人滥用,是监管部门、平台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在萧子豪看来,由于个人用户判别能力有限,平台应尽可能对于所有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明显标注,并提醒用户或观众进行交叉验证,避免被误导甚至遭遇诈骗风险,但目前来看,各平台尚未对此做出足够的投入。
侵权主体及其手段隐蔽性强等特点,也给AI魔改的治理带来较大挑战。记者体验可灵AI、海螺AI等视频生成平台发现,非会员用户制作的AI生成视频会自动打上“某某AI”的水印,但如果用户花上10余元到数十元不等的会员月费,就能实现无水印。“当你看到一段AI魔改视频时,早已不知转手了多少次,而最初制作这个视频的人和AI工具也极难溯源。”萧子豪说。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