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3·15”的曝光 变成“365”个安心

锐 评

版次:004    2025年03月17日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用边角废料翻新婴儿纸尿裤和女性卫生用品、维修平台乱收费、保水虾仁、“电子签”高利贷、非标电线电缆等乱象。每个案例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事关生命安全,令人触目惊心。

从曝光的案例来看,不法商家瞒天过海的手段更加隐蔽了,营造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差”的花样翻新了。梁山希希纸制品公司会与销售商签订貌似合法的协议,一方面对劣质商品的去向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却在协议中“甩锅”,对劣质商品流入市场不负责任;“电子签”则是线上线下两副面孔,线上的合法协议只是幌子,线下则收取高额利息和服务费;用高科技手段抓取个人隐私信息售卖给相关企业更是让人完全无法察觉,想找到泄露源头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消费者)根本不懂。”这就成了不法商家敢于大肆牟利的“撒手锏”。

消费信心事关经济大局,不法商家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合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增加监管和维权成本,最终让行业生态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内在要求,更是提振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看到,在“3·15”晚会后,涉事商家、企业的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对有关商家、企业展开调查。然而,消费信心的修复,需要的不仅是对不法商家的事后惩戒,更要通过揭破那些“门道”里的“科技与狠活”,消弭横亘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差,让消费环节更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保护消费者权益,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消费环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从“3·15”的集中曝光到“365天”全年守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让合法经营者处处受益,让不法商家寸步难行,让“不敢买”变成“放心选”,让“3·15”的曝光变成“365”个安心,我们才能离美好生活更近,为提振消费、发展经济夯实根基。

新重庆-上游新闻特约评论员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