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3月18日
重庆嘉陵厂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黄玉才
嘉陵厂是重庆嘉陵机器厂的简称,其前身是清光绪年间的江南制造总局龙华枪子厂,历史悠久。它曾是红遍大江南北的西南军工企业,成为了几代重庆人的记忆,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庆嘉陵机器厂旧址,嘉陵江畔的“世外桃源”,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松江村”,成为几代重庆人的乡愁。
1
初春时节,我踏着软绵绵的春风,沿着磁器口嘉陵江沙滨路健身步道,往双碑方向走去。嘉陵江两岸的绿树,春风剪出了嫩芽,粉红的桃梅吐出新蕾。
穿过双碑嘉陵江大桥,在江岸林立的高楼中,一栋栋色彩斑驳、低矮的砖楼出现在眼前,经打听方知,这里就是曾经的重庆嘉陵机器厂家属院之一“松江村”。楼群掩映在繁茂的黄葛树绿荫丛中,格外古朴。楼房外的屋檐下,悬挂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青菜、家什等,透出浓浓的烟火味。
一位嘉陵厂老员工告诉我,以双碑大桥为界,特钢厂已全部拆迁,修建了“金融街”小区,而松江村还保留着当年的建筑风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基本是厂里的老员工,下一代早已另购房居住,现正在规划拆建“春江兰庭”小区。
松江村嘉陵厂生活区,在歌乐山下顺江而建,大多数建筑是平房和一楼一底的砖瓦楼房,最高三楼一底,现在成为“城中村”,破旧的楼房透出浓浓的沧桑感。在松江村,多户人家门上的大红春联,还散发着春节喜庆祥和的余温;阳台和屋檐下晾晒的衣物、走廊上堆满的木桌等家具,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走进一座庭院,几位老人坐在院坝的木椅上,品茶闲聊,龙门阵摆到动情处,笑得前仰后合。
2
据史料记载,嘉陵厂的前身是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龙华镇设立的分局,专门生产和修复枪支,取名“龙华枪子厂”。“九一八”事变后,工厂辗转搬迁到河南巩县、湖南株洲等地。1938年,工厂从株洲内迁到沙坪坝歌乐山下嘉陵江畔,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为抗战制造枪弹、木柄手榴弹等武器弹药,成为抗战时期的军工重地,为了保密,对外称为“念吾农圃”。
嘉陵厂与抗战期间迁建重庆的20余家兵工厂,组成全国最大的兵器工业中心,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后勤保障基地,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记载:兵工署第25工厂,对外保密代号“念吾农圃”,原系湖南株洲炮兵技术研究处之枪弹厂,1938年4月奉署令迁重庆,勘定重庆沙坪坝张家溪一带为厂址,1939年元旦正式从炮技处分出,成立第二十五工厂。抗战期间,该厂产品以枪弹、手榴弹为主,机器设备有原上海兵工厂制造枪弹的机器,也有抗战前夕炮技处从德国订购的产品。该厂占地面积2700余亩,为了安全,重要机件如制弹、熔铜、轧钢等设备,均设于山洞厂房内(全厂有山洞厂房40座)。抗战期间,该厂是国民政府掌握的重要枪弹专业生产厂家。1945年,该厂有机器设备1430台,员工共计3267人,每月能生产各种枪弹550万粒、手榴弹6万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厂更名为“国营嘉陵机器厂”。1979年实施“军转民”政策,开发生产民用摩托车,“嘉陵摩托”由此诞生。1983年,“嘉陵”摩托车的年产量突破10万辆,最高峰时的2005年产量达到130万辆,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与嘉陵厂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辉煌时期,工厂设有职工医院、学校、游乐场等配套设施,留下松江、堆金、大石、自由、六洞、枝元等几万人的村落生活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厂成立中国嘉陵集团,与日本本田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并开始跨行业、跨系统进行合作。浦陵机器厂、华伟电子设备厂、红山铸造厂、南川农机厂成为首批紧密合作的厂家,后来又与100多家厂家进行合作,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摩托车企业,被国家统计局技术进步评价中心授予“中国摩托车之王”称号。
2012年,嘉陵股份公司整体搬迁到璧山,双碑的旧厂址遗存有兵工厂旧址、老旧军工设备等,被保护、开发成为一座展示军工文化的地标。
4
我曾多次探访“松江村”。这次探访中,我遇到了现年94岁高龄的高老太。她是重庆青木关人,1958年进入“嘉陵医院”工作,已在松江村生活了近70年,见证了嘉陵厂的兴衰。如今高老太四世同堂,儿孙们都已搬至繁华都市另住,她不愿离开松江村。“这里环境幽静,适宜养老。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这里。”她说。
在松江村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专家楼”外的空坝上,我遇到几位嘉陵厂的二代员工,他们手捧茶杯,围坐在黄葛树下闲聊。杨大爷告诉我,他祖孙三代都是嘉陵厂的职工,他父亲民国时期就进厂了。“这一带虽然偏僻,但有两大厂集中在这里,以张家溪石桥为界,河对岸是兵工署第24兵工厂(后来的“重庆特钢”),与25兵工厂隔河相望,来来往往的客货船只,停泊在嘉陵江张家溪码头,繁华仅次于磁器口码头。”杨大爷说。
在菜园摘菜的叶老五告诉我,他1958年随父亲从堆金村搬迁到松江村居住,至今已近70年。他父亲是民国时期就进厂的老员工,他1979年顶替父亲进入嘉陵厂,2012年退休,现一直居住在松江村,在院外空地种菜自足,生活充实有趣。
据老员工介绍,嘉陵厂繁荣时期,很多周边区县的农民涌到嘉陵厂务工。租房居住在松江村的吴来银,今年81岁,四川蓬溪县人,年轻时曾在青海和涪陵816核工厂当工程兵,1969年退伍回乡务农,20世纪90年代进入嘉陵厂务工,先后干杂工、绿化工,在这里居住生活了30余年,儿子、女儿也先后来重庆定居生活,他与老伴一直生活在松江村。他告诉我,嘉陵厂搬迁到璧山后,职工家属随迁,生活在老厂区的住户,很大一部分变成了租房户。
5
漫步在嘉陵厂旧址,40多年前学骑“嘉陵”摩托车的往事浮现眼前。1982年7月,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石柱县龙河岸边的沙子小学工作。当年不通公路,稻谷飘香时节,我背着行囊,从大风堡群峰脚下的老家,步行5个多小时,走进四周群山环抱的校园。
这里大山簇拥,长江一级支流龙河上游沙子河,蜿蜒如龙在此分割出半月形的小岛,沙子区场就坐落在八角瓣山峰下的河畔小岛上,这里曾是古代由川入鄂的盐运大路咽喉要道,有“川鄂咽喉”之称,市场繁荣,民风剽悍。我当年刚步入社会,生活充满激情,课余除写作、临池外,还先后学会了骑自行车、骑摩托车。
当时,我认识了在曽医站工作的一位朋友,他是本地人,收入较高,人脉也广,率先购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该车结构简单,驾驶方便,只需脚踩发动机杆启动,右手控制油门,便可行驶。当年有摩托车的人极少,整个区场仅有四五辆。每次骑行在街道上,他都有意加大油门炫耀,“呜—呜—”的轰鸣声引来众人驻足观看。那时,我经常借用他的摩托车,到乡村走亲访友。
时过境迁,如今没有了当年机器的轰鸣和喧闹,重庆嘉陵机器厂旧址已成为沙坪坝区不可移动文物,歌乐山下的嘉陵江见证了嘉陵厂的兴衰。岁月在古旧的楼房砖墙上刻下道道印痕,漫步其间,江风、山风吹来,像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工业史,令人感慨万千。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