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溶洞里的书院

版次:010    2025年03月26日

□罗昭伦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民间教育组织,最早见于唐朝。在国内,书院可谓众多,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等,但这些书院大都是建在静谧的深山老林或地势开阔的地方。而在万盛,却有一个建在溶洞里的书院,它就是丛林镇绿水村的“丛林书院”。

记得那次去绿水村采访时,听村党总支书记蔡志华说,他们准备把村便民服务中心对面“岩头堡”半山腰的溶洞改造成书院。当时听他这么一说,我有点纳闷,心想:在洞里怎么能建书院呢?莫非这个洞比较大,比较宽?要不然,是不会选择这个地方的。心里盘算着,等书院建好后一定去看看。

书院建成开放后,趁周末无事,约了几个朋友前往。到绿水村便民服务中心后,走过一座名叫“状元桥”的单孔石桥跨越无名小溪,行百余级阶梯,一座古铜色的“鲤鱼跃龙门”大型雕塑,突兀地呈现在眼前。沿着石阶往上,没过几分钟就到了书院的大门。如果单看外观,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一座庙宇。洞口仿若一张口的龙嘴,即使经过人工修缮后,在斑驳的墙体上,仍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洞的四周绿树掩映,翠竹森森,大门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朱红色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丛林书院”行书牌匾豁然醒目,灰白色的主基调与朱红色的山门相得益彰。在洞口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增知识获力量士隐书院,饮美酒品醇香洞藏丛林。”对联把“丛林书院”四字巧妙地镶嵌其中,诠释了书院的文化内涵。洞口前是一个小坝子,四周是精致石栏。站在栏边,极目远眺,重峦叠嶂,绿意葱茏。蘑菇园景区、创业园区和绿水村村容村貌,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

书院由一个天然溶洞改造而成。溶洞曾是一所学校。1970年,当时的丛林乡为解决当地村民孩子上学难问题,将溶洞整修作为小学,名叫岩头堡小学。学校学生最多时有100多人。1976年,绿水小学建成后,这些学生才搬到新的学校。此后,溶洞一直被闲置。每到夏天,附近的村民常到洞里避暑纳凉,观景休闲。

走进书院,一股儒雅书卷气息从洞中飘逸而至。两边悬挂着万盛文人墨客各式各样的字画作品,行书、草书、楷书、国画、油画……散发出淡淡的墨香味儿。过了书法展示区,便是书院教室,是整个洞穴最宽大的地方,高五六米、宽七八米,六排简陋而陈旧的课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等待学子前来求学。恍惚间,那些可爱的身影儿,那些天真的笑容就在眼前,那些琅琅读书声、谆谆教诲声萦绕在我耳畔。

教室旁是藏书区,所藏图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农业、科技等,还有各个时代的报刊。每一本书都散发着浓烈的古味儿,泛黄的书页,犹如老人干枯而羸弱的指尖。在此稍作停留后,刚穿过科普区,突然一股酒香味儿飘过来,张大嘴巴深吸一口,十分惬意。此时我才突然明白,进洞口前面两边插着五颜六色的长条形旗帜,上书“洞藏窑酒”几个字的真正含义。

顺着酒香的味道,沿着侧面的洞口进入一个分洞,溶洞酒窖让人震惊。在狭长的溶洞里,除过道外,一列列、一排排,大大小小全是酒缸,据说大的可以装五六百斤酒,小的可装十来斤。而且每个酒缸都有编号,上面有藏酒的时间等信息。酒缸上的盖子厚厚的,红红的,一字排开去,在强烈的白炽灯光映照下,那些包裹的红绸闪闪发光,微微有酒分子在空气中弥漫,令人陶醉。

工作人员冯再才介绍,这些酒贮藏时间最长的有十八年,而且都是真正纯正的粮食酒,除玉米、高粱、红苕外,没有掺杂其他任何东西,没有酒精的刺激性,只有粮食的香味,入口醇和。

丛林书院,绿水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里,除读书、写字、品茶、品酒外,还可以游览洞内美景,可谓一举多得。

经过后期改造,整个溶洞变得如梦似幻。人工设置的灯光,五彩绚丽,与那些凸起的石头交相辉映,别有一番味道。穿过一道狭窄的巷子后,洞穴突然变窄、变曲、变陡起来。驻足抬头仰视洞顶,钟乳石形状各异,石柱巍峨、石笋丛生、石幔高挂、石帘低垂、石瀑飞流。钟乳石在七色灯光映衬下,或绿或红,或蓝或紫,斑斓多姿,变幻莫测,有的像倒挂的荷花,有的像佛手瓜,有的像干巴菌,有的像帘帘飞瀑。与头顶密密麻麻、参差不齐的钟乳石极不相称的是这里的石花、石菇和石笋,有的从地下冒出,有的从厅顶倒悬,头大尾尖,参差不一。乍一看,与平时见到的笋尖菇类极为相似,所不同的它们是由石头变成的,而且还在继续生长。

溶洞内,有的地方很高很宽,能同时容纳很多人,有的地方却很矮很窄,仅够一个人通过。顺着溶洞,七弯八拐,钻过一道石门,眼前豁然开朗,俯瞰玉琼宫一览无余。偌大的一个宫殿,突兀着两根看上去峻峭、雄伟、奇特、秀丽的石柱,上有虬龙盘旋,下有玉帷垂挂,盐滩白光闪烁,玉田层层叠叠,莲花宝座虚席以待,众仙秉烛正引领客人到来。几经周折,走出洞外,忽闻泉水叮咚,群山连绵。抬头遥望,天地豁然开朗,绿水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系重庆万盛经开区作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