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炒饭下肚进了ICU,很多重庆人也这么吃

专家教你4步远离“炒饭综合征”

版次:012    2025年03月26日

作为一种特色美食,炒饭容易制作且味道多样,不仅成为工作繁忙时的首选,也是深夜夜宵摊上的热门。令人意外的是,吃炒饭,也可能患上“炒饭综合征”。近日,一男子吃了用剩米饭做成的炒饭后出现休克,多脏器衰竭,差点因此丧命。什么是“炒饭综合征”,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远离它?哪些隔夜食物最好不要吃?一起来听听医生的建议。

什么是“炒饭综合征”

近日,广东省江门市就收治了一位因“炒饭综合征”入院的患者。50多岁的陈先生将冷藏了几天的米饭做成炒饭食用,不久便出现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被送至医院时,他已严重休克,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开始衰竭,经ICU医务人员抢救,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据介绍,“炒饭综合征”是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它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通常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的炒饭或米饭中被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细菌,若米制品处理或储存不当,它会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一旦人们大量摄入被这种细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甚至导致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通常的加热烹调不易杀死蜡样芽孢杆菌,也不能破坏已产生的毒素。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谷类食物,常见者为酒酿、隔夜剩饭、面包和肉丸等,室温放置的米饭都极易被污染,但其并没有引起感官的变化,使人们不易察觉,所以容易误食。该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危害人体健康,严重者可致死。

“炒饭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它产生的食物中毒会出现下面的症状:

1.呕吐型:潜伏期为0.5~5小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少数有头晕、四肢无力。

2.腹泻型:潜伏期为2~36小时,主要症状是水样腹泻、腹部痉挛和疼痛。

3.患病严重时会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性症状,偶可引起眼疾、脑膜炎和脓毒症等,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表示,如果不小心食用了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出现轻度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具有自限性的特点,病情较轻且病程短。一般来说,症状在1~2天内可自行恢复。但当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做好4点可远离“炒饭综合征”

1.食物应避免长时间放置

食物最好现做现吃,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特别是米制品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

2.吃不完的食物要妥善保存

隔夜食物应妥善保存。可以先将食物放入食品保鲜袋、保鲜盒,然后再放入冰箱内,低温冷藏、短期保存。

3.食用前彻底加热

在食用隔夜食物前,应彻底加热煮透,帮助杀死蜡样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4.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厨具和餐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这4种隔夜食物别吃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细菌也更容易滋生,饮食安全需要格外注意。食物一次最好少做点,现做现吃,尽量不隔夜食用,不能想着放到冰箱里就没事了,冰箱不是保险箱。医生建议以下这4种隔夜食物宁愿倒掉也别吃。

1.海鲜

螃蟹、鱼类、虾类、贝类等海鲜都是高蛋白食物,隔夜后会出现蛋白质降解物,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肠道不适,还容易损伤肝、肾功能。

2.绿叶菜

绿叶菜煮熟后,若长时间放置或储存不当,易产生大量亚硝酸盐。浙江宁波食检院曾做过实验,发现芹菜、油麦菜、空心菜等绿叶菜经过炒制后,放置在25℃的常温环境下保存,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惊人的0.1g/kg以上。通常成人摄入0.2g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

3.豆浆

新鲜豆浆不易保存,一般3至4小时就可能滋生大量细菌。建议豆浆煮完后及时饮用,避免隔夜。

4.银耳、蘑菇等菌类

隔夜银耳、蘑菇建议尽量不吃,泡发、储存不当还可能产生黄杆菌毒素,食用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