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不高兴”的韩国第一财阀 为啥来中国天天保持“笑脸”

版次:008    2025年03月27日

李在镕(左)在小米汽车工厂与雷军合影。

李在镕访问比亚迪总部

韩国第一财阀、三星集团掌门人李在镕,最近在中国笑得那叫一个春风满面。这位在韩国媒体镜头前常年“不高兴”的大佬,3月底跑来中国溜达了一圈,从北京到深圳,全程保持着嘴角上扬的标准弧度。跟雷军在小米汽车工厂谈笑风生,出席发展高层论坛派头十足,还专门跑去比亚迪总部拜访王传福。网友纷纷评论:“在韩国,李在镕可是不苟言笑啊!”“当年雷军给三星赔笑道歉,现在反过来了!”这反常的“笑脸外交”,简直让熟悉他的人跌破眼镜。

韩国第一财阀,为啥来中国搞“笑脸外交”?答案是对于中国市场,李在镕不愿放弃。

“三星面临生死存亡”

访问小米汽车工厂只是李在镕此次中国行的一部分。3月23日,他参加了在北京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与他同场参会的,是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们;3月24日,他又跑到深圳,参观了比亚迪集团总部。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同行们给李在镕的压力可不小。尽管从总体数据上看,三星集团的日子似乎过得还不错。2024年,其核心子公司三星电子的销售额达到‌300万亿韩元‌(约合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近6倍,净利润同比增长131%。

可就在不久前,李在镕却在企业内部表示:三星集团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要求高管们“背水一战”。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上月末开始,三星集团组织2000多名高管培训,主题是战略转型。李在镕虽然没有露面,却传达了自己的指示——他认为三星集团已失去内生动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号召管理层抱着“向死而生”的觉悟,在危机中自救。

李在镕的危机感从何而来

财经评论员崔传刚告诉记者:“尽管三星集团的整体营收情况尚可,但在关键业务上的进展不及预期,增长乏力。尤其是半导体业务,目前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三星的技术研发速度慢于竞争对手。此外,其芯片代工业务的情况也不如台积电。”

目前,随着AI产业竞争的白热化,三星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局面。在高带宽内存业务领域,它甚至落后于韩国本土对手SK海力士公司。去年第四季度,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环比下降了29.19%,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制程芯片收益恶化。

除了半导体和芯片业务,过去一年,三星电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下降了近2%、智能手机下降了1.4%、用于智能驾驶的数字座舱下降了4%。

看起来是“略有下降”,但在高科技领域,企业一旦步入下滑轨道,雪崩的速度往往很快。李在镕目前最担心的,就是三星开始走下坡路。

无法放弃的中国市场

“李在镕真正接管企业的时间并不长,2022年10月才正式就任三星电子会长。面对外部压力,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和家族内部,他也需要立威,才能彻底确立和巩固自己的主导权。”崔传刚说。

成为掌门人后,李在镕不再像做“太子”时那样谨小慎微,出行时的“排面”也大了起来。不过,他每次来中国访问或谈到中国时,都表现得比较谦逊。去年5月,他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还表示:“三星致力于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

这和10年前三星的“牛气冲天”截然不同。在传记《一往无前》里,雷军就讲过一个有关三星的故事:2015年,在小米5即将发布之际,三星半导体中国区的高管与小米团队见面,商谈屏幕供应事宜。沟通中,双方都很强势,结果发生了激烈争执,不欢而散。

之后三星高管向总部告状,三星决定停止向小米供应屏幕,雷军不得不向三星高管“负荆请罪”。在道歉饭局上,双方喝光了5瓶红酒。之后雷军又请朋友帮忙,才勉强缓和了矛盾。即使这样,三星也要求小米再等2年,因为“2年内的订单都满了”。三星当时在数码产业供应链的霸主气质可见一斑。但现在,主流国产品牌柔性OLED智能机屏幕的国产化率达到98.2%,雷军再也不怕被三星断供了。

而对三星来说,中国市场依然无可替代。2024年,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大幅增长,对华出口总额达到64.9万亿韩元,同比增长53.9%,超过了其对美国的出口额。换句话说,三星之所以目前过得还不错,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是重要因素。崔传刚认为,李在镕此次拜访小米和比亚迪,主要是为了谋求合作机会。“小米不仅是三星在智能手机、半导体领域的重要客户,而且由于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速,也是三星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潜在客户。李在镕认为,中国是不可忽视的战略市场,巩固与小米的关系对三星意义重大。”

“同理,比亚迪是国内主要的电动汽车生产商之一,三星希望抓住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机遇,扩大其芯片、显示面板、动力电池等上游部件在中国汽车行业的销售。总之,对李在镕和三星来说,中国是一个无法放弃的市场。”崔传刚说。

这一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据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