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合作,如何“风雨不改同舟”

版次:008    2025年03月27日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同日本外相岩屋毅、韩国外长赵兑烈共同出席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时如是表示。在这次会上,王毅强调,真诚反省历史才能切实开创未来。三国应重温“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共识,坚守合作初心,推动中日韩合作发挥“1+1+1>3”的作用,造福三国、地区和世界。

作为“搬不走的邻居”,中日韩三国要克服哪些挑战,才能坚定地“风雨同舟”?记者特意邀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毕颖达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周永生:

超越狭隘眼光

中日韩合作前景大于竞争

中日韩三国合作历经风雨,但基于共同利益推进合作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作为东亚核心经济体,三国在经贸、科研、文化等领域虽有竞争,但产业互补性更强。1999年至2023年,三国贸易额从1300亿美元增至超7000亿美元,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制造业体系促进了产业链协同。然而,三国贸易依存度仍不足20%,中日韩自贸协定(FTA)谈判亟待推进,其建成将形成庞大经济圈。

为实现共同繁荣,三国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速FTA谈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破关税壁垒,促进资源自由流动;二是加强科研合作与成果共享,打造亚洲科技创新高地;三是超越狭隘眼光,发力公共外交,深化民间交流,厚植友好基础。只有跳出零和博弈视角,以合作共赢推进区域一体化,才能为三国乃至世界带来福祉。

詹德斌:

“危机驱动”

是中日韩合作鲜明特点

中日韩合作面临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及外部因素三大挑战,其中美国干预尤为突出。在美国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背景下,三国合作机遇与困难并存。

三国合作机制具有“危机驱动”特点。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日韩在“10+3”框架内启动合作,并于2000年确立非正式定期会晤机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化。当前,国际格局动荡、经济复苏乏力,美国政策不确定性让三国在“危机驱动”模式下越走越近,但也面临美国深度绑定日韩的外部障碍。美国通过军事同盟和“印太经济框架”等机制,试图切断三国合作。日韩对美依赖难以短期内改变,这制约了三国合作的推进。中日韩合作前景取决于三国能否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定力与韧性,找到维护核心利益与扩大共同利益的平衡点。若能实现,三国合作将成为亚太地缘格局的关键力量,为“亚洲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能性。

毕颖达:

中日韩要保持

“风雨无阻”的战略决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受阻,保护主义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际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其单边主义政策给世界带来冲击,中日韩三国均受影响。

日韩因对美安保依赖,在经济和同盟成本分担上受美国施压,美国还动用制度性手段压制其“离心”倾向。日本还因“海湖庄园协议”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感到不安,类似“广场协议”的阴影重现。中日韩三国处境相似,但东北亚地区缺乏多边合作机制,行动难以协调一致。中国反对单边主义,但独木难支;日韩因同盟关系,常对美国抱有侥幸心理,试图寻求豁免。中日韩三国应搁置争议,保持“风雨无阻”的战略决心深化合作,从“抱团取暖”迈向“兄弟同心”,以应对外部挑战,推动合作提质升级,实现共同发展。 据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