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3月27日
□牟方根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人说,“到了重庆市万州区的历史文化名镇——长岭镇,如果不去看青石溪的灵龙潭,就会留下遗憾。”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灵龙潭及其周边的摩崖石刻、龙王庙和流米洞,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富有哲理的历史典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万州区有关方面也将此地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重点保护。
1
因石刻“有龙则灵”而得名
从万州城区驾车出发,沿318国道一路向东,行驶大约17公里,然后在一个临时停车场停车,再步行5分多钟的便道,眼前便出现了一个水潭。它就是灵龙潭。
站在灵龙潭的入口处俯瞰,水潭隐藏在深山之中,坐落在青石溪流边,仿佛一块被尘世遗忘的碧玉,美得自然,自然的美,令人心旷神怡。潭的四周,山峦叠翠,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一股山泉从山巅飞泻而下,水花飞溅,形成天然瀑布,具有“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诗意。微风吹过,潭面泛起涟漪,不时有鱼儿浮出水面,听见几声不知名的鸟鸣从密林深处传来,把“泉清鳞影见,林密鸟声幽”的宁静与美好生动呈现。
“我们村叫老土村,这口潭原来就叫老土潭。”主动给我们当导游的长岭镇老土村支书吴吉平介绍,“清代,民间能工巧匠在潭边的崖壁上雕刻‘有龙则灵’摩崖,灵龙潭由此得名。”
顺着吴支书手指的方向,我们望去,看到灵龙潭倚山一面的石壁上,工艺精湛地浮雕着一条石龙。石龙长5米左右,高约1.9米,龙身蜿蜒,鳞片细腻,龙须飘逸,龙眼炯炯有神,似在流云中遨游,姿态矫健。右侧距石龙约5米处,凿有一方石刻,横向正楷阴刻“有龙则灵”四个大字,上款刻“众姓市里二甲敬”,下款刻“同治三二年季夏月立”。“同治三二年”,即为公元1864年。“有龙则灵”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一篇随同“有龙则灵”摩崖石刻凿在石壁上的《灵龙潭铭》文,还为我们记载了清咸丰戊午年(咸丰八年,1858年)夏天,发生旱灾,众人齐聚在原老土潭(后改名灵龙潭)边,祈求“灵龙”施展神力降雨的一次重大祭拜活动。受自然风雨侵蚀,石刻风化严重,我们从仅存的部分文字中,考证出这段历史——
“咸丰戊午,六月上旬,时值干旱,禾苗将殒。兹于此际,祈祷无门,幸有所□,对余叹云,言及此潭,无叩不灵。于是齐集,合我同境,至此肯恳,果蒙感应,众心□□,命余著明,不惜□陋,特申赞云:龙神龙神,能幽能明,□而起□,□以有□,会云而躍,□风而升,□□□川,黄门□□,□渊留迹,在天降霖。今于此地,大显威灵,御干抚旱,合境沾恩,无由答报,特刊其形,永镇斯潭,护国利民。大清咸丰八年仲秋,□□亭、黄代卿率境众姓沐恩敬撰。”(注:文中□为脱落或无法辨认的文字。)
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当地民众对自然的敬畏。
2
庙内书写“大水冲了龙王庙”
紧挨着灵龙潭,遗存一座小庙,名为“龙王庙”。
在古代,每逢旱魃为虐,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走进龙王庙内,现存的一尊高大威武的龙王塑像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的头部装饰有华美的龙冠,冠前饰有“日月祥云”图腾;面形长圆,额头高鼓,双眉紧蹙,双目睁视,眼角上挑,鼻梁挺直,虬髯如戟;身体部分则穿着右衽中衣和衮服,衣缘边有卷草纹饰;腰间系腰带,双脚着赤舄,手持一柄海神戟,倚坐于台座之上……不仅展示着龙王的威严和力量,还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大水冲了龙王庙”,书写在龙王庙内的这句民间俗语,流传着这么一个典故:传说,龙王庙建成后,守护庙宇的老和尚和在龙王庙附近种菜的一位老头是好朋友。
一天,种菜的老头神秘地告诉老和尚,自己的菜园子有人在帮忙浇水。老和尚决定弄个水落石出。一天夜里,老和尚发现有一个像鹅似的怪物,挥动着两只大翅膀从灵龙潭中汲水,然后浇灌老头的菜地。
老和尚练习武术时,待怪物准备再次飞向灵龙潭时,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刺向怪物。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灵龙潭中,激起惊涛骇浪。眨眼间,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东海龙王得知情况后,带领水兵前来惩治那怪物。交战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东海。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料被老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它掀翻灵龙潭,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这个“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传说,不仅增添了龙王庙的神秘色彩,也让人感受到民间故事的趣味与智慧。
3
“流米洞”传说印照人心
离龙王庙不到30米远的下方,有一个名为“流米洞”的洞穴。
相传,古时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引起玉帝的不满,便将龙王召至凌霄宝殿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它三年不得为人间降雨。
三年间,大地因为没有雨水的滋润,民众颗粒无收,饿死之人不计其数。
龙王的小儿子青龙看着人间的惨状,心中非常痛苦。一天,青龙趁玉帝到西方赴宴之际,偷来父亲的令牌,然后隐藏到龙王庙下方的那个洞穴中,为当地降下大雨,并为穷人流出“赈灾米”。
一传十、十传百,“赈灾米”救助了众多受苦受难人的生活。
后来,此地来了一个懒汉。青龙只从洞里给他流出了几粒米。懒汉心怀不满,将米洞冲大,以期能流淌更多的大米。青龙被惹怒,为惩治人心贪欲,从此,洞中停止流米。
如今,“流米洞”的名称仍在,传说也在当地口口相传。这个洞穴不仅是自然与历史、社会与现实的交融,更是善良与丑恶、勤劳与懒惰的映照,提醒人们要守住原则、守住本心,人生之路走正道,才能得福报……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文评家协会副主席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