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头讲故事

刘能风是怎么从杀猪匠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

版次:009    2025年03月28日

刘能风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录制

刘能风的石雕作品《岁寒三友》

□张儒学

1出身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大足区石雕刘能风入选,实现了大足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上“零”的突破。

大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大足的石头更是充满着灵性。石雕是大足区境内自唐宋以来流传至今的石雕艺术的总称。其起源于唐朝初期,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伴而生,2021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能风,一个与石头有缘的人,他用石头讲述着大足悠久的历史故事,也讲述着他精彩的人生。1957年,刘能风出生在大足中敖镇,是家中长子。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小学读到三年级学业中断。13岁,为了生活,刘能风开始学做生意。16岁,因继父去世,他开始支撑起整个家。为了养家,刘能风特别能吃苦耐劳,尝试过养羊、养鸡、养猪,后来为了吃肉,跟随当地杀猪匠打杂一年,学会了杀猪,成了一名乡下杀猪匠。

山里长大的孩子聪明能干,家里的贫穷更让他早懂事。

大足地处山坡地带,能养猪的地方,大多在偏僻的山区。这些地方不通公路,不管再远刘能风都去到农户家买猪,买来猪宰杀后把肉挑到镇上卖。不管风霜雨雪,全靠肩挑,有时要走一个通宵才能挑一个到镇上,有多少次只能在途中的破庙中小盹一会儿。当时没有专门的肉市场,只能在路边摆地摊。所以称为卖“背篼肉”“地摊肉”。

卖一头猪肉能赚10元左右,在当时已算收入不菲。杀猪卖肉,起早贪黑,十分劳累。这个穷怕了的年轻人,不怕苦更不怕累,只要能挣到钱就行。正当他杀猪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庭条件也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当地一位医生告诫刘能风:“你应该学一门真正的手艺,这才是长久立身之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刘能风听进去了,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2转行

刘能风思考着改行干点别的,但究竟去学石工、木工还是泥水工,他又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在云南文山州从事烧瓦的同学,告诉他烧瓦能赚钱,每月能挣三百多元。

1982年5月,刘能风告别结婚刚一年的妻子和刚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乘火车转汽车来到了文山州。到了文山,刘能风认识了一位从家乡大足去的烧窑师傅,就跟着学做砖烧窑。只学习了十来天,他就成了熟手,不但做得快,还做得好,每天能做800多匹。断断续续干了大约两个月,做了两万五千多匹砖,每匹工钱一分六,他挣了近400元,除去100元左右的生活费,剩下300多元。

刘能风意识到,做砖也不是自己今后的方向,他就怀揣这300元钱回家了。等他回到家乡大足,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市场上人声鼎沸,可以公开做生意了;操着八方口音的游客,甚至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游人也多起来了。那时,游客来到大足的一个目的地,必定少不了大足石刻。

刘能风继父的家,就是北山石刻所在地。自从刘能风5岁来到继父家,他就几乎天天和这些精美的石刻打交道:割草放牛就在石刻区,进城上街要从石刻边过,小学时上学读书就在石刻边的庙宇里。每一龛石刻的位置,每一尊造像的特征,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刘能风获得了生活真谛,“我要改行专门雕菩萨了。”刘能风的决定,让全家人吃了一惊。

刘能风彻底放下了杀猪刀,住进岩洞,对着大足石刻的造像模仿,拿起雕刀,雕刻石头、雕刻时光、雕刻梦想。他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掌握了基本的石雕技术。

1984年,趁着旅游淡季,刘能风和两个同村石雕匠人带着自己雕刻的石雕作品外出闯荡。在杭州,他们坚持了一个星期却没能卖出去一件作品。他沮丧地带着石雕转赴桂林寻找机会,正在他蹲在桥上守着自己的石雕,为久未开张而烦闷时,几个老外走过来对着他的石雕不停拍照,有人伸出手来比画,刘能风哆嗦着张开一只手,没想到对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50元“外汇券”,买走了他的一对石狮。

过了几天,又有两个人来到他的摊前,拿起他的石雕仔细琢磨,攀谈中,他得知对方原来是出差路过此地的重庆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主任袁友河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厂长舒湘渝。刘能风的曲折经历和造型天赋打动了两位行家,给了他一张介绍信,他幸运地成为名家荟萃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的一名工人。在工厂,刘能风潜心学习、练习,被挑选参与制作南宁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往牡丹江市制作《八女投江》雕塑;在重庆,他投入《贺龙同志与运动员》等雕塑的制作……几年下来,他已锤炼出过人的技艺。

3成名

1992年,大足为了发展旅游,成立了石刻艺术品公司,家乡领导想到了在业界已声名远扬的刘能风。

风雨过后是彩虹,历经重重困难,刘能风开始顺风顺水了,公司的订单逐渐多起来。199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邀请美国著名雕塑家罗伯特·克拉道克为重庆设计一座大型城雕。罗伯特·克拉道克来到重庆考察时,在参观了大足石刻后,来到了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看到精美的石雕工艺品,他欣然留言:“我第一次到中国来,能看到这样好的石雕,我很激动。我愿意把你们的石雕产品带到美国去宣传,并且愿意同你们合作。”

第二年秋天,首届大足石刻艺术节闭幕不久,罗伯特·克拉道克设计的“龙凤呈祥”雕塑也定稿了,刘能风承担石刻部分的制作任务,开始了与国外大师的合作,也又一次得到了向大师学习的机会。他带领50多人,从深秋干到隆冬,整整用了3个月,顺利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罗伯特·克拉道克和重庆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无数次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沟通,让刘能风的雕刻技艺突飞猛进,也让他与雕塑有了天然的融合,仿佛一拿起刻刀,他就成了一尊雕像。1999年,刘能风完成昆明世博会“巴渝园”石雕制作任务后,被政府推荐去美国西雅图西华园雕刻浮雕。

在西华园的草坪上,刘能风手中的刻刀上下飞舞,一雕一刻,石头上慢慢有了流水、花草、飞鸟,画龙点睛的几刀后,灵气应运而生,花鸟鱼草活起来,西雅图市民睁大双眼,频频鼓掌还伸出大拇指。国内国外展示机会增多,刘能风丰富着他的见识和认知。他想:若要在石雕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自己的“绝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年的探索、实践,无论选材,还是工艺技能及雕刻理念,刘能风都有了独特属性,尤其是找到最适合的紫袍玉,雕刻具有大足地方属性的观音造像,格外晶莹剔透,形神更具统一更具活力。

他和团队创作的作品已进入大雅之堂,销往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

经历很多跌宕起伏之后,2004年,他用自己首先开发出的紫袍玉制作的“媚态观音”获得“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玉印观音头像”荣获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精品奖;“数珠手观音”在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4传承

由于刘能风的成就,“刘能风石雕石刻工艺技能专家工作室”成立了。

在工作室,刘能风和他的徒弟徒孙们生产创意、产品和更多的梦想。这里最多时有100多人,目前,长期有10人左右。2009年,大足石雕被重庆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能风被正式命名为大足石雕第十六代非遗传承人;2016年,他被评选为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2020年11月,他被评为“全国能工巧匠”;2021年11月,他入选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2022年11月,入选最具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大足雕客”代言人……

刘能风曾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曾获“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重庆市十大杰出技术能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刘能风作品获国家级奖29次,获省部级奖42次。其创作精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6家单位收藏。

在刘能风的院子里,摆放着一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千手观音复制品,只见一块一米见方的紫袍玉石板上,刘能风完整地复刻了大足石刻的瑰宝“千手观音佛像”,作品精细美观,层次清晰,石头天然的紫色和褐色设计精巧,各个细节丰富得惊人。

如今,在他的培养下,弟子中已经有多位获评为石雕大师,弟子蒋根华更是成了他的接班人,也是大足石刻第十七代非遗传承人。刘能风说:“我会把我所有的技术和经验传承给他们,让大足石刻的石雕技术代代相传下去。”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大足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