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3月28日
□庞国翔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每到这春光明媚的三四月份,地处黔北、川南、渝西的江津、永川、綦江、大足等区的麦田土坎和坡地上,便长出一种非常漂亮的小植物“软雀草”。因它初长时只有拳头般大,长在雨水好、土质好的田边土角,叶肥茎壮,有很柔软的细毛,上端有两三颗金黄色小蕾,整体如锥形雀状,所以人们叫它软雀,也叫它软雀草。“软雀”二字,形象反映出它的形态和特点。
当然,也有长在较高的瘦瘠坡地上的软雀草,如枯草一样瘦弱,风吹就倒地,没有一点雀状,有如败蒿。
这些地方的祖辈多是明清时代“湖广填四川”迁来的客家人。初来时生活困难,食不果腹。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的勤耕苦作,生活开始好转,但客家人很节俭,从土壤中长出植物,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很大一部分是可食用的。于是,这一带的客家人便在清明节前后外出,将软软的软雀草摘回家,与蒸熟的糯米一起倒入碓窝,再用木棒不断捣舂。几经上下,蒸熟的糯米和软雀草就成为糍粑。又糯又软,呈青绿色。这软雀糍粑的口感非常好,不仅有糯米的香润,还有开春新草的清香味儿,同时又节省了粮食。软雀糍粑形成后,开始在渝西、川南和黔北等传开并盛行。
后来,又有人将“软雀草”写成“软萩草”,说这植物是草本,应有草字头,有会意之意等。我们倒觉得这弱化了“软雀”的象形意义。好在植物没变,都是指同一植物。
再后来,这软雀草又被叫成清明草,软雀糍粑又被叫成清明糍粑,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个民间传说。
渝西地区山乡里的客家人是很重视清明祭祖的。清明节前后,客家人要到山坡上自家祖坟前祭祖,祭祖是要摆放点心、刀头、水果等祭品的。相传有一户姓石的人家去祭祖时摆放的供果就是软雀糍粑。头天石家人将4个软雀糍粑放在墓台,次日家人发现不见了。难道是坟里的先人真的享用了?他们接着又放了4个软雀糍粑,次日再去看,软雀糍粑又不见了。他们完全相信是祖先享用了祭品。巧合的是,石家这些年添人进口,还有两人考中秀才,祖坟冒烟,福荫后人。此事越传越广。
从此,当地人在清明节就开始用软雀糍粑上坟祭祖。也开始将软雀草和软雀糍粑逐渐叫成清明草和清明糍粑,自然成习惯。当地有民谣曰:“软雀草打成清明粑,祭供坟头的老人家。列祖列宗呀来保佑,子子孙孙戴状元花……”
故事还没有完。几十年后的某一年清明节,石家人又用软麻雀糍粑祭祖上坟。许是好奇心使然,他家有一人想观察一下坟里的先人是如何享用供品的,于是就留下在坟旁的小林里守候观察。傍晚时分,从墓旁小岩洞钻出两个拱猪,全身长满尖刺,它们先是猛吃几口软雀糍粑后,将全身刺尖剌向软软的糍粑,几个糍粑全都粘在它们的身上。石家守候的人大吃一惊,急忙将小石头砸过去,但小拱猪早就逃回洞里……
这小拱猪的书名叫獾子。这事很快传开,于是乡下人调侃别人家上坟祭祖称为“打拱猪”,这调侃有些重,近乎骂人。直至现在渝西一带60岁以上的老人中,也许还记得“打拱猪”这调侃的话。
从此,人们就再不用清明糍粑作为供品祭祖上坟了。这清明草、清明粑的名也还没全改过来,仍有很多人叫其为软雀草、软雀糍粑的。在清明节,人们还是要做软雀糍粑,只是仅用于自家食用。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