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7.9级强震已致1700人遇难 受伤中国公民升至14人
版次:003 2025年03月31日
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集结准备出发
参与此次救援行动的2条搜救犬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3月30日确认,截至当地时间14时30分,缅甸强震中受伤的中国公民升至14人。使馆表示,将派员赴仰光人民医院探视从曼德勒省转至该院治疗的中国公民。
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30日午间,缅甸全国因28日强烈地震死亡的人数达到1700人,3400人受伤,另有约300人失踪。
3月30日下午,重庆市蓝天救援队出动3车16人2犬携带救援设备,从位于渝北区的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重庆办事处出发,驰援缅甸地震灾区。
缅甸发生7.9级地震后,受缅中交流合作协会邀请,经上级备案,重庆市蓝天救援队派出16名队员,携带搜救犬、卫星地面站、雷达生命探测仪、海能达自组网通讯设备、热成像无人机、液压破拆等救援设备,以及必要的生活物资,计划经云南出境赴缅甸地震灾区开展国际救援。
“我们即将参加缅甸地震救援这个艰巨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出发仪式上,重庆市万州蓝天救援队执行队长张莹叮嘱队员们,要秉承“蓝天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平平安安去,平平安安回。
据悉,两只功勋搜救犬的后代——“小闪电”“小蓝天”也将随队出征。这对“犬二代”继承曾参与甘肃积石山救援的父辈“闪电”的优秀基因,此前在西藏救灾中精准定位多名被困者,以灵敏嗅觉和高效执行力获赞。此次跨国任务,它们将承担废墟生命探测等关键工作。此前,队伍已针对震区复杂环境开展模拟训练,确保人犬协同高效作业。
重庆市蓝天救援队连夜奔赴云南,预计3月31日凌晨5点左右到达边境,当地时间3月31日中午13点抵达缅甸地震灾区。
另据了解,目前已有多支中国救援力量携带救援设备和物资紧急奔赴缅甸地震灾区。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中方救援
驰援缅甸灾区,中方救援队与时间赛跑
缅甸28日发生7.9级地震后,紧急驰援缅甸的中方多支救援队正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当地时间30日晨,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携手当地救援力量,救出一名幸存者。同日,中国蓝天救援队先遣组抵达曼德勒并立即与当地志愿者展开救援前期工作。
当地时间29日上午7时许,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无人机等应急救援物资,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他们即刻与缅甸消防救援队会合,前往受灾严重的内比都。当天傍晚,救援队伍抵达内比都市区后立刻展开救援工作。30日5时,他们从欧达拉蒂利医院废墟下救出1名被困近40小时的老人。
30日上午,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欧达拉蒂利医院慰问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全体成员,对救援医疗队震后第一时间到缅救援表示感谢。
在另一受灾严重的缅甸城市曼德勒,30日凌晨,首批抵达曼德勒市的中国蓝天救援队先遣队员立即在当地开展工作。6时30分,上百名缅甸华侨、华人青年志愿者赶来,在救援队员的专业指导下展开信息搜集、震区情况勘探等前期技术、信息和后勤保障工作。缅方救援部门官员也赶来,向先期抵达的救援队先遣队员介绍缅方对国际救援工作的分工安排。
当地华人居民小杨一家30日凌晨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华人自助微信群联系,告知大家救援人员急需消毒水、手套、N95口罩等物资。许多在仰光的华人得知后连夜开车十几个小时送到曼德勒,不少餐厅也把餐食免费辗转送给救援人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9日,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筹备帐篷、毛毯、折叠床等救灾物资,全力支持缅甸地震救灾工作。据悉,第一批救灾物资已于29日晨从云南昆明空运发往缅甸地震灾区。
29日晚,记者在位于中缅边境的瑞丽口岸看到,由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紧急调运的救灾物资正陆续顺利通关,运往缅甸受灾地区。
昆明海关表示,现场安排关员24小时值班,及时开通“绿色通道”。据新华社
专家详解
地震进入活跃期?震后如何自救?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为何破坏力大、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震后自救有哪些误区?对此,应急管理领域专家进行了详解。
此次地震为何破坏力大?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位于缅甸弧地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剧烈碰撞,导致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缩短,形成喜马拉雅造山带。缅甸弧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区,地壳构造变形强烈且地震活动性强,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构造单元和断层,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统计显示,1900年以来,此次震中附近3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0次,最大的是1912年5月23日缅甸境内的8.0级地震。
据了解,本次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震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地壳内部一次典型的浅源地震,它的破裂面可能会出入地表,引起地表强烈震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高孟潭认为,这个断裂带附近就是缅甸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倒塌,给应急救援带来了比较严峻的考验。
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今年以来,全球发生17次6级及以上地震,近期多地发生地震,这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进入了活跃震动期?
“全球的地震活动今年以来总体上来讲比往年要低。从目前情况看,很难说这次地震之后地球是处于地震活跃阶段。”高孟潭说。
针对同一场地震,中国地震台网通常会先后发布“自动测定”和“正式测定”两条信息,二者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有轻微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解释,第一次“自动测定”是计算机通过读取和分析地震仪器监测的数据,快速计算得出的一次参考“三要素”,即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第二次“正式测定”则是由科学家通过人工计算等一系列操作最终得出的“精确答案”,因此两次信息会有轻微差别。
此外,同一场地震中,不同机构给出的震级有时会有所出入。业内人士表示,这背后有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原因是使用的震级标度不同,例如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矩震级等,“不同震级标度,好比不同的尺子,量出来的震级就会有所偏差。”
震后如何自救?
“地震具有瞬间发生、破坏性强、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掌握自救技能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马宝成提示,大家牢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快速撤离”的避险原则。
●在室内时,要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就近躲避在卫生间等小开间房屋内,近水不近火,保护头颈部;不要站在窗边和阳台上,以免被坠落物体伤害,若在教室或图书馆,远离书架,躲避在书桌下方,双手抓紧桌腿;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不要乘坐电梯、跳楼或破窗而出,要选择步行下楼。
●在户外时,尽快到开阔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避开楼房、玻璃幕墙、立交桥、过街天桥、高烟囱和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或易跌落的大型物件;远离水坝、陡峭山崖以及易燃易爆、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工厂或设施等。
马宝成介绍,如果被埋压,要保持镇定、保存体力,可以用石块敲击等方式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平时加强演练,多学习防震避险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地震逃生避险应注意哪些误区?
与此同时,专家也提醒了一些地震逃生避险应注意的误区。
●误区一:发生地震后,不顾实际情况马上往户外逃
如果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应首选室内避震。地震发生在瞬时,人在出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伤的概率较大;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也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高层的人如果都同时往外逃,容易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二:躲入衣柜等家具里
大衣柜虽然结实,但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到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
●误区三:趴在地上或者躺着等待救援可以节省体力
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是很危险的,这样会使身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废墟等物体击中的概率比站着时要大,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灵活活动。最好姿势是双手护头、屈身侧卧(保护脊椎)。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