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4月09日
□刘茂平
春天,长江两岸盛开的金色菜花,热闹得让长江里的浪花都不禁仰头望向岸边。
这天上午,我来到丁家沱。丁家沱岸上的油菜花在风中翻滚,宛如金色的波涛,我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
丁家沱位于长江江津龙华段,虽在浩瀚的长江中并不显眼,但这里却建有长江上游最大的人工鱼巢。
长江在龙华绕过几道弯,留下一处险滩,即被称为“长江入渝第一险滩”的龙门滩。龙门滩如同长江的一只臂膀,直抵江心,将水流逼向北岸,南岸下游形成大片平缓水域。由于岸上丁姓人家众多,故得名丁家沱。
站在丁家沱岸边,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清澈的江面上,人工鱼巢沿着江面铺展开来。借助竹竿的浮力,它们看上去像一块块绿色的毯子,整齐地覆盖在江面上。人工鱼巢被称为鱼儿们的水上产房,成群的鱼儿不时在鱼巢上翻滚,在阳光的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蔚为壮观。
在丁家沱,我遇到了江津鸿鹄护渔志愿队的刘队长,他正在监测鱼巢上各种鱼的产卵情况。这位生长在龙华长江边的中年男子,曾被评为“2023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他告诉我:“长江十年禁捕以来,水清鱼欢。那些曾几乎灭绝的长江鲟、岩鲤、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又重现江中,岸上能常见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游动。”言谈间,他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聊起他的护渔史,刘队长很是自豪。自2014年成为长江上游江津段的护渔志愿者以来,2019年在江津渔政站的帮助下成立了江津鸿鹄护渔志愿队,2020年协助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长江重庆段水域巡护志愿服务。志愿队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现在的200余人,他个人投入大量资金改良巡护装备,现在拥有6艘巡护船。十多年来,他们协助有关部门抓获非法捕鱼电船200多条,拆除非法渔网数千张,移交处罚案件500余件。
每年的3月至6月,是长江流域鱼类的繁殖期,刘队长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人工鱼巢上。长江渔业资源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修复,人工鱼巢正是修复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建造鱼巢也有讲究。”刘队长介绍,要选择水势平缓、水底砂砾礁石众多的水域,且要远离主水流和航道,以免受水流和往来船舶的影响。丁家沱就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水域,仿佛一处“避风港”。以前没有人工鱼巢时,鱼儿游到丁家沱浅滩的礁石上产卵,鱼卵的附着力和存活率受江水涨退影响很大,有了人工鱼巢,鱼儿产卵育儿有了更好的保障。
扎鱼巢其实是护渔队员们长期摸索出的引鱼产籽的土办法。就地取材,将岸边的青草绑扎在毛竹竿上,然后向江面延伸。选用的青草是一种特殊的草,名为油草,鱼儿不会食用,漂浮在水面上,鱼卵附着力强,且能在水中生长,释放一些生物饵料,供刚孵化的鱼苗食用,用它建产床再合适不过了。扎鱼巢需要特别耐心,油草的稀密要合适,绑扎水草用的都是柔软且耐潮的绳子,以免产卵时划伤鱼。
刘队长特意邀请我乘小船来到鱼巢边,他轻轻从水中捞出一把油草,可以看到一颗颗黄色的鱼卵附着在水草上,至少有几百上千颗,这将孵化出多少鱼苗啊。
他很专业地介绍:“这些鱼卵大约十天后就会孵化成活泼的小鱼苗,小鱼苗在人工鱼巢生活几周后,便开始它们在长江的旅程。”
回到岸上,他告诉我:“三四月份是鱼类集中产卵的季节,特别是在夜晚,产卵达到高峰,60多种鱼成群结队而来。为了防止非法捕捞,我们的护渔队员日夜轮流守护在这里,丝毫不敢松懈。”
刘队长透露,类似的人工鱼巢在长江重庆段还有三十多处,每年繁殖的鱼苗数量超过4亿尾。这是一项多么令人赞叹的自然修复壮举啊。
站在丁家沱的岸边,放眼望去,长江河仿佛缠绕在金色菜花中的一条玉带,她正一路欢歌,朝着无穷无尽的美好奔去!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