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

版次:011    2025年04月11日

□黄应森

秦始皇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很大程度在于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货币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在秦始皇统一货币前,我们祖先用的是实物货币和不同形制的金属币。

改朝换代对货币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战乱年代,昨天能买一担米,说不定今天就只能买一盒火柴,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直到1949年后,这种情况才有质的改观。

作为我国最小的货币,一分钱能干什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买两颗水果糖或一勺瓜子,现在连角币都不多见了,分币早就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曾有西方国家的记者在外交场合刁难周总理,问中国有多少人民币,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我们有十八元八毛八分,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分币。记得当时有一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在我很小的时候,曾亲眼看见一位卖菜的老奶奶,为捡滚到地上的一分硬币,脚下一滑,差点摔倒在阴沟里。

从记事起,我就对人民币有种特殊的好感。当时,我舅舅在镇中心开了一家杂货店,我去他家玩时,喜欢给他卖货,一有空闲,就用胶水和白纸补抽屉里边破损的人民币。当时,可没有专门补钱的东西。每补好一张,心里都有一丝成就感。也许冥冥中早就注定我和人民币的不解之缘,我1994年到了当时的城市信用社,在这之前,我是小学的代课教师。到信用社工作后,每天要接触更多的人民币,视野一下开阔了许多。当时,市面上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币混合流通,五元和十元的最多,一百元和五十元的要少些。要知道,当时大多数单位的工资都只有两三百元。客户不愿意要大额的,因为已经出现了假币,怕吃亏。当时找零都用角币和分币,哪怕是一分钱,也没人舍得丢。尽管如此,一分钱似乎也不是特别重要。

在信用社工作后,我才知道有年终决算这一说。抄完各种各样的表册后,已是手酸眼花,时间差不多到了晚上十二点,大家都有些困了,有的同事实在忍不住,趴在柜台上打瞌睡。我当时虽然年轻,眼皮也是不住地打架。但只能坚持,因为主任、主办会计和人行领导都还在忙碌,我也不敢吭声。又过了两个小时,我隐隐约约地听说,还有一分钱没找到。我十分纳闷,这么大一个信用社,难道还在乎一分钱?找不到就找不到呗。又有什么关系?但我不敢吭声。又过了好久,还是没找到那一分钱,我忍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主任一定是听到了,愕然地抬头看着我,看得我心里有些发毛,难道我说错了什么?接着,不少人笑起来,听主办会计解释,我才知道原来是账不平,闹了个大红脸。现在决算,再也不用手工抄账找账了,量子技术、云计算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来年终决算前七后八要忙好几天,尤其是12月31日那一天,几乎要忙个通宵,现在几个小时就能搞定。只是感觉决算像过年一样,味道越来越淡。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久一点,分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记得当时一般的大米是一角三分八一斤,好点的一角四分五,面粉是一角六分八一斤。要是没有分币,真不知该如何结算。那时,可不像现在,购物可以多元化结算,还可以抹零。

现在,分币早已退出市场,国家也不再发行。除了搞收藏的,就连银行也难觅其影踪。随着电子货币的普及,也许再过一些年,实物货币就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就像曾经的分币,已成为了古董。

(作者系重庆金融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