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象、新功能、新流量、新机遇

大礼堂片区“焕新大片” 即将“上映”,剧透来了

版次:004    2025年04月12日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游客在此合影。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大礼堂片区红球坝社区和雅苑,居民在器械上锻炼。

和雅苑居民在彩绘墙旁拍照

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位于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东至人和街,南至巴蜀中学,西至三峡博物馆,北至人民路,总占地面积52.8万平方米。

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消息称,我市今年大力实施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提速打造中心城区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预计本月内,渝中大礼堂片区、江北观音桥商圈片区等4个重点项目示范段将集中呈现。

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人文核心地带的大礼堂片区,如何通过城市微更新实现“焕新”升级?

“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主要围绕住房保障、品质生活、创新创业、完善配套四个维度发力,通过一揽子有机更新行动,改变片区特色风貌不足、配套设施欠缺、慢行空间交通便利差、停车设施稀缺、商业业态分散品质低端的状况。”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来的精心建设,目前这个提升项目形象初显。

传统风貌区上“新妆”

地下停车场已投用,将引入新业态

4月10日下午,春日阳光洒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内。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三三两两的游客结伴而过,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树、青砖黛瓦的古朴小院,引得不少人驻足拍照。

“马鞍山是我市29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与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相邻,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风貌。”康翔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2019年,渝中区对马鞍山风貌区的西区部分实施了改造、修缮“手术”,主要涉及沈钧儒旧居等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排危改造和环境整治,还原了片区“青砖黛瓦、绿树红墙”的历史文化风貌。

如今的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已是热门的打卡地,创下单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的纪录。

当片区人气高涨的同时,狭窄街巷带来的停车难问题也困扰着周边居民和打卡者。

为此,渝中区启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东区(简称“东区”)改造工程,其中的地下停车场项目于上月投用,广场收尾工作和绿化工程正有序推进。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地下停车库共四层,可提供255个停车位,包括25个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充电车位,配备两部直升电梯,游客乘坐电梯就能直达东区。除了修建停车场外,东区还新修了12栋建筑,一些建筑之间还设有连廊,形成内街立体交通组织。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焕新”升级后,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马鞍山·堂里。这里历史感与现代气息交融,烟火气与时尚范并存。目前,西区引入了渝新欧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吸引到链多多、云仓跨境物流、赛玛特等企业入驻。东区计划引入产业格调餐饮、产业基地、文创服务等业态,并将引入全国知名品牌及个性化独立商家或本地商家,与西区打通形成更具合力的商业综合体。

“未来,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将与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一道,形成‘三点一环’的旅游动线,打造重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人文会客厅。”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破小”变身“好房子”

片区1.5万居民乐享宜居生活新空间

旧貌换新颜的不仅是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大礼堂片区约1.5万居民也从城市更新中受益,乐享宜居品质生活新空间。

最近一段时间,红球坝社区和雅苑居民朱文碧特别喜欢下楼晒太阳,和邻居唠唠家常,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和雅苑小区房屋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居民出于防盗和安全考虑,在自家屋子周围修了大大小小的“围墙”,不仅导致了片区休闲空间缺乏,居民出门也要绕不少“冤枉路”。

市设计院设计师黄遵庆介绍,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完善了消防设施、对易燃雨棚进行更新换代,增设了防盗网救援窗口,实施了雨污设施分流措施;考虑小区内部高差较大,且老年人口较多的情况,因地制宜打通围墙隔断、联通上下院坝,使得居民到人和街的时间从以前的十分钟缩短到两分钟;项目还以“一老一小”为出发点,“见缝插针”般实施适老适幼化改造“手术”,打造一些文化、生活场景。

“和雅苑原先叫华福巷48号。看到小区变得漂亮后,许多居民觉得自己的家园应该有个好听的名字。于是,他们在小区群里讨论,想出和福人家、华福巷、巴蜀佳苑、佳和新福等称呼,最终大家决定将小区命名为和雅苑。”大溪沟街道办工作人员殷榆寒表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仅是翻新,更让分散的街坊整合成一个团体,形成一个大家庭。

在大礼堂片区,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让拥有数十年“楼龄”的“老破小”变身“好房子”,也让它们成为新市民和青年人生活的温馨家园。

比如,张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五栋楼提档升级,这些老建筑通过巧妙的设计,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也达到了“外旧内新”的效果。

轨道站点上修“上盖”

还有客服中心、街心花园和停车场

大礼堂片区是国内外游客来渝的打卡必选地之一。但因没有接待中心,不少市民和游客的游览感觉不够尽兴,多多少少有些遗憾。蒲草田片区十号线上盖及周边建设项目的实施,适时弥补了这个不足。

“十号线上盖地块原本设计的是公交枢纽,但因该地段地势窄、坡度陡,公交调头不便,后来改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市设计院设计师郑力维介绍,蒲草田片区十号线上盖及周边建设项目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可容纳5000多人;地上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形成了“Z”字形坡道。设计师通过各个高差的交错设计,在有限的街道空间内修建了有20多个停车位的地面停车场和一个精致的街心花园。目前,这个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不仅如此,在距游客服务中心不远处的十号线大礼堂站上方,修建有人和街小学教学辅助用房。这是国内首例地铁顶板上盖教育类建筑项目,设有一个850座的报告厅、会议室和多间科研室,项目总面积达13400平方米。

记者在蒲草田片区街心花园还看到,与游客中心一街之隔的人民家园项目正实施房屋主体建设,力争今年底完工,2500多户居民将迎来家门口的幸福新生活。

“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将实现4个新:新形象、新功能、新流量、新机遇。通过塑造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的山城街区,多元活力、宜居宜游的生活场景,文商旅融合的创新创业场景,打造重庆现代都市生活核心示范区的样板。”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廖雪梅 谢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