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布10大非法金融中介警示案例
版次:003 2025年04月18日
“轻松赚10万”“3天翻倍”……这些“稳赚不赔”的字眼是否让你心动?别高兴太早,当心落入非法集资陷阱!
4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公布“重庆十大非法金融中介警示案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包括贷款中介骗局、征信修复骗局代理退保骗局、非法荐股等典型骗局,帮助广大市民增强风险意识和提升防范能力。
案例1
假冒“银行助贷”骗局
案例>>
张先生计划购买一辆二手车,但资金紧张。某中介以“银行助贷签约中心”名义通过微信联系张先生,声称可为其办理年利率低至3.5%、最长可贷10年的公积金信用贷,为了增强可信度,对方还发来了某银行的贷款审批截图和数位“客户”的好评信息。但在提交征信报告后,对方以“征信瑕疵”为由,要求张先生支付“定金”并承诺可为其进行“包装”。
张先生轻信了对方的说辞,同时在对方的要求下将手机交给对方操作,最终张先生发现,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对方的宣传内容。通过咨询对应银行网点,张先生得知相关贷款可以自行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但他支付的2000元费用已无法追回。
●教训
贷款要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贷款利率以银行最终的审批结果为准,任何承诺“无需审核、快速到账、低利率”的贷款中介,都可能是骗局。
案例2
“征信修复”骗局
案例>>
小王办理的网贷有多笔逾期,个人征信记录出现多笔不良。某日,小王收到某中介宣称可以办理“征信修复”的手机短信,出于对个人后续在就业、购房等方面的需求考虑,就按照短信内容与该中介取得联系。
他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了身份证、网贷流水和征信报告等,并支付了3000元保证金。但对方又以“违规操作”威胁其继续汇款,否则公开隐私信息。在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后,小王报警求助。
●教训
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及个人无权删除或者修改。所谓的“征信修复”往往是不法分子利用受害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实施诈骗,任何承诺消除不良记录的行为,都是骗局。
案例3
“债务优化”骗局
案例>>
由于资金紧张,赵先生难以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他在网上看到某中介发布的“债务优化”广告,声称可以指导消费者办理贷款延期,于是点击广告中的链接登记了个人信息。随后,中介指导赵先生“不接银行电话”“不见银行工作人员”,还帮助他制作了假的“大病住院”和“收入困难”证明,并根据赵先生的贷款金额收取了“代理费”。多次催收无果后,银行认定赵先生恶意欠款,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接到法院传票后,赵先生才意识到受骗了,然而此时他已无法与中介取得联系,自己不仅无法追回“代理费”,还因为个人征信中存在逾期记录,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教训
消费者存在还款困难时,应当如实告知金融机构并积极协商还款,贷款逾期不仅影响个人征信记录,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还将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4
不正当“反催收”骗局
案例>>
杨先生因生意亏损,存在信用卡、网贷等还款压力。C公司在掌握了杨先生相关情况后,自称可以为他办理债务减免、债务延期,并按照信用卡1500-8000元/张、网贷平台1500-8000元/个的标准收取费用。杨先生迫于还款压力支付了费用,按照C公司的要求实名办理了新的电话卡并交给C公司,随后将贷款平台、信用卡联系方式均改为新办理的电话卡号,并按照C公司要求拒绝金融机构的联系。
C公司以杨先生的名义向金融机构重复恶意投诉,企图使金融机构迫于投诉压力为杨先生办理延期还款。但金融机构没有妥协,杨先生不仅没有获得债务减免,反而因恶意逾期被银行起诉,信用记录严重受损。此时杨先生发现,他已无法联系到C公司的工作人员。
●教训
遇到问题请通过正规法律援助渠道解决,切勿轻信所谓的“专业代理”。盲目听信中介教唆不还款、不接催收电话,会导致贷款逾期、产生征信不良记录;贸然提供本人实名电话卡,个人信息可能会被泄露。
案例5
“高额退保”骗局
案例>>
张某某、白某某等人利用不法渠道非法获取金融消费者信息,宣称可以办理“高额退保”,承诺可以帮助消费者取得比通过正常退保渠道更多的退款,事后收取多退资金的50%作为报酬。
他们的实际操作却是:为客户办理保单质押业务,还欺骗消费者质押出的资金即为退保所得。消费者不仅要向不法分子支付手续费,同时还要承担因保单质押而产生的还款义务。通过此“套路”,张某某、白某某等人欺骗了数十名消费者,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训
消费者若有退保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与保险公司进行正式协商,任何打着“高额退保”旗号进行宣传的外部机构或个人均为非法中介。
案例6
“高额理赔”骗局
案例>>
84岁的蔡奶奶因交通事故唇部受伤,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介入调解,但蔡奶奶在调解前结识的“黄牛”坚持主张该伤情可评残,除医疗费外还要求保险公司支付5万元赔款。在“黄牛”唆使下,调解陷入僵局。
“黄牛”向蔡奶奶承诺可委托其办理评残诉讼处理,还根据预期理赔金额要向蔡奶奶收取2000元“代理费”,且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由蔡奶奶自行承担。受到高额理赔金的诱惑,蔡奶奶答应了“黄牛”的要求。但由于受伤程度过于轻微,该伤情未构成伤残,法院判决保险公司除医疗费外仅赔付1120元,蔡奶奶自行承担评残鉴定费1000元。随后,“黄牛”已不知所终,2000元“代理费”也无法追回。
●教训
保险理赔请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产生理赔争议请积极与保险公司协商、调解。不能随意听信身边理赔“黄牛”承诺,做到依法理性维权。
案例7
“代理退保”骗局
案例>>
刘大爷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名自称“律师”的博主称可以“代理全额退保”,咨询后刘大爷与其签订协议,提交了身份证、保单、银行账户等信息,并支付了“前期代理费”,约定退保成功后按10%支付手续费。随后“律师”唆使刘大爷伪造不实信息向监管机构进行举报,意图使保险公司迫于压力全额退保。
在与保险公司沟通中,刘大爷才得知自己伪造不实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且其持有的人身保险现金价值已超过全额退款金额,如果退保还会失去这份保险的风险保障。刘大爷联系“律师”理论,但对方已将他“拉黑”。
●教训
退保应通过正规渠道直接联系保险公司,切勿相信所谓“全额退保”骗局,以免个人信息泄露、财产受损。此外,非理性退保后,会导致自身失去原有的风险保障,尤其是在意外、疾病等风险发生时,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案例8
“非法荐股”骗局
案例>>
孙先生加入了一个炒股群,群里的人都在讨论股票,氛围热烈。一位名叫“大树”的“股神”,经常晒出“轻松赚10万”“3天翻倍”的截图。
不久,“大树”称最近发现了一只即将暴涨的股票,愿意“带兄弟们发财”。在众人煽动下,孙先生缴纳了3000元“会员费”,并按照“大树”指示购入推荐的股票。但没想到,股票反而暴跌。孙先生急于联系“大树”,却发现自己已被群主移出群聊,“大树”也消失了。
●教训
真正的证券投资有风险,任何承诺“稳赚不赔”的荐股都可能是骗局。投资者务必通过正规证券公司操作,切勿盲目跟风。
案例9
“境外投资”骗局
案例>>
白先生在某投资群中认识了一个叫“金牛”的炒股“大神”。在“金牛”的劝说下,白先生决定投资一家号称来自瑞士的“东方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为了消除白先生的疑虑,对方还展示了所谓的“收益截图”和“证监会批文”。
白先生陆续投入120万元。一个月后,微信群解散,“金牛”失联。白先生报警后得知,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在中国境内开展合法业务,所谓的“QFII批文”是伪造的。
●教训
投资务必通过正规平台,切勿轻信“稳赚不赔”“内幕消息”等诱人说辞。
案例10
“新三板股票”骗局
案例>>
上海的李先生是一名普通的股民。2021年的某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人员,声称公司掌握了一批“原始股”,这些股票很快将在新三板挂牌,并承诺“只要投资,收益至少翻倍”。
随后,对方邀请李先生加入一个微信群。群里气氛热烈,不少“群友”纷纷晒出“成功投资赚到大钱”的截图,甚至有人声称:“当初投了10万元,三个月后就赚了30万元!”
李先生被群内热烈的氛围感染,逐渐放下戒心。随后,对方承诺“现在投资越多,拿到的原始股就越多”。李先生经不住劝说,先后投入了20万元。
几个月后,微信群突然解散,所谓的“业务人员”也失联了。他随即向监管机构求证,发现该公司根本没有证券业务资质,所谓的“新三板股票”不过是骗局。
●教训
购买股票一定要通过正规证券公司,凡是承诺“稳赚不赔”“即将上市”的投资机会,十有八九是骗局。遇到此类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并通过证监会官网核实该公司是否具备合法资质。
提 醒
防范非法金融骗局
需牢记以下6点
○选择正规渠道 办理金融业务时,请认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正规渠道,咨询了解相关情况,以获取准确信息和专业建议。
○警惕虚假宣传 天上不会掉“馅饼”,对“超低利率”“全额退保”“100%修复征信”等虚假广告保持警惕,防范非法中介陷阱、“套路”,避免被诱导上当。
○依法理性维权 如遇金融消费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可积极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或通过金融机构客服热线进行投诉。也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保护个人信息 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物件轻易转交他人,不要随意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
○遇诈骗速报警 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合同协议、交易截屏等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提升反诈能力 诈骗形式不断演变翻新,伪装性越来越强,消费者要加强金融知识和防骗知识学习,强化反诈意识、提升反诈能力,远离非法金融中介,保护好自身“钱袋子”。
据新重庆-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