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5年04月18日
在知情人的指点下,记者看到那棵被大风吹倒后砸坏车辆的枯树,这棵大树至今还横在路边,没被搬走。
行道树成排成排枯死
4月17日,南岸区长生桥镇东悦府小区的居民向记者反映,他们小区背后新建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好多都成排成排枯死,无人过问管理。前两天重庆遭遇大风沙尘天气,一棵碗口粗的枯树被吹倒,砸向停在路边的一辆私家车,把车子砸出一个大坑,让人十分后怕。居民们反映,这条路是小区数百户居民出入的重要通道,路上还有一个幼儿园,这些枯树都十分粗壮沉重,路过这条道路大家都提心吊胆,担心说不定哪天就有枯树倒下来,砸伤行人和孩子。
接到居民们的报料后,记者驱车来到南岸长生桥镇东悦府小区,调查了解居民们反映的问题。
数十棵行道树枯死
居民出行提心吊胆
17日中午,记者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找到这条位于东悦府小区背后的新建公路。公路长约1公里,一边靠山,一边是东悦府小区的住宅楼,路上有居民出入小区的大门,还有车库出入口。另外,路上还有一个“爱乐缤纷”长生桥镇中心幼儿园,路口有交管部门竖立的“学校路段”的交通警示牌。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上栽满了上百棵碗口粗细的香樟树,但其中大部分都已经枯死,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枯枝立在人行道上,树干上还钉有用于加固的木条和腐朽的铁钉。人行道的不少路段都长出了近一人高的野草,让人倍感凄凉凋敝。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入住的时候就发现这些树木已经枯死,一两年来一直不见有人过问、管理。
在知情人的指点下,记者看到那棵被大风吹倒后砸坏车辆的枯树,这棵大树至今还横在路边,没被搬走。记者观察发现,这棵倒伏的大树树干足有碗口粗细,从树干折断的根部可以看到,树干腐朽严重,用手轻轻一捏,树干就木屑纷纷,一块一块地掉落。在这棵已经倒伏的枯树旁,还有不少同样粗细的行道树成排干枯死亡,看起来同样摇摇欲坠。居民们十分担心,目前已经进入夏季,一旦出现暴风雷雨天气,这些枯死的行道树无异于悬在大家头顶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砸到行人或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道路上的垃圾也不见有人打扫。由于无人管理,这条道路成为附近居民的临时停车场。道路两边停满了车辆,只留下狭窄的通道,如果小区发生火灾,消防车辆根本无法通过实施救援。
官方称将出面协调
消除出行安全隐患
这条新建道路和路上成排的枯死行道树到底该谁管?种种让居民们担心的安全隐患为什么无人过问?记者带着问题拨通了南岸经开区建设服务中心的电话,经开区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答复,这条道路是由东悦府小区开发商金江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修建的,行道树也是开发商栽种的,公路管理权目前还没有移交,道路目前的维护管理是由开发商方面在承担。
记者旋即又来到东悦府小区的物管公司金科物业,物业公司一位姓赵的主管告诉记者,开发商金江联公司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正在申请破产,无法承担责任。物管公司也接到不少业主的投诉,都已向当地的乐陶社区和长生桥镇汇报了,希望街道社区能出面解决居民们担心的问题。
南岸区长生桥镇应急安全岗负责人彭主任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镇里确实接到不少当地居民反映的东悦府小区附近道路行道树大量枯死无人管理、担心倒下来砸到人的情况。同时还有乱停乱放的私家车堵塞道路的问题。镇政府将派人实地调查,摸清情况,并听取市民意见。然后协调南岸区城管局、南岸经开区建设服务中心、东悦府小区物管等部门和单位协商,先想办法尽早对道路两侧枯死的数十棵行道树进行处理,消除枯树倒伏伤人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将联系交管部门,对道路两边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清理,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对于这条道路以后的管理权属及维护问题,彭主任称将上报南岸区政府相关部门,由区政府相关部门协商决定。
记者手记
从“权责博弈”
转为“协同共治”
在现代化大城市,类似枯树安全隐患的“小问题”每天都在发生。如何将“枯树隐患”这类看似微小的民生关切,转化为提升城市居民安全感的治理实践,这也是体现超大城市治理温度的一方面。
国内其他城市的一些做法,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不错的思路,可供借鉴。
深圳莲花街道创新实施的“绿伞行动”,通过建立“社区树木健康档案”,整合物业、业委会、专业机构三方力量,将社区7600余棵树木纳入动态监管。设立“树木医生”岗位,由街道购买服务,物业配合执行,费用从公共收益列支,形成可持续的治理闭环。这样的解决方案,使树木养护从“权责博弈”转为“协同共治”。
上海推行的“网格化+智能化”治理模式,通过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将12345热线、网格巡查、物联感知等数据流汇聚成“治理心电图”。当智能系统捕捉到某条道路树木倾斜度异常,工单会自动派送至物业公司,同步抄送街道督办,处置结果经专业机构审核后归档。这种科技赋能不是冷冰冰的机械流程,而是给治理体系装上了灵敏的神经末梢。
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里,流淌着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超大城市治理不仅仅是机械的规模扩张,还需要像绣花一样用心下功夫,用细密的针脚编织安全网络,用温暖的色彩勾勒宜居图景。超大城市的治理密码,就藏在“把群众小事当大事办”的为民初心之中。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陈宣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