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训的警犬,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毒品案件 他训的警犬,完成了大型安保任务60余场次 他训的警犬,获“国家二级功勋犬”荣誉

警界“犬”才 刑侦奇“兵”

版次:009    2025年04月18日

种润华和他的警犬合影

2015年北京“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安保-国家会议中心勤务

□吴天胜

2025年1月27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天网》播出四集全国警犬技术大赛纪录片《警犬出击》。梁平区公安局刑侦民警种润华训练的昆明犬“安苦明”登上该节目,成为网红犬,受到众多犬迷追捧。

其实,种润华训的警犬远不止这条。

一战成名

“搜!”警犬“湘桑多”从地上一跃而起,顺着墙根边嗅边走。种润华全神贯注,观察着它的一举一动。

这一幕,是2017年6月里的一个场景。

头一天,民警获得情报,在镇上抓获两名贩卖毒品的嫌疑人。人赃俱获,两人都供认不讳。可按照要求,只要抓获贩毒的,还必须去他的住处等地进行搜查,确保没有毒品遗漏。

这项任务交给了种润华,他带上“湘桑多”和侦查民警一同前往毒贩的住处。

那是一处老旧的民房,猫在一片居民区内。若不是屋檐下晾了几件衣服,还以为是居民养牲畜的地方。

搜查从院坝开始,“湘桑多”围着墙根转了一圈,没有“重嗅”的动作。种润华又牵着它进了堂屋,同样转了一圈,没有异常。堂屋右边是柴房,左边是卧室。他牵着“湘桑多”把卧室搜了一遍,仍没有找到。

剩下的柴房里,堆满了柴禾等杂物,门边还有两只装满污物的粪桶,一片狼藉。种润华挪开粪桶,生怕产生干扰。“湘桑多”显得异常兴奋,“嗖”地跳进柴屋。种润华注意到了它的变化,牵着它一寸一寸地搜。当搜到靠墙的柴堆时,“湘桑多”卧了下来。

“有货!”经验告诉种润华,这个地方肯定有情况。他站在柴堆前,仔细察看。很快,他在柴堆上的一把竹扫把枝丫里,发现了一个红色塑料袋。他左手拽住犬绳,右手迅速从扫把中取出塑料袋。

那次,“湘桑多”立了大功。经侦查民警确认,塑料袋中共有13个无色晶体颗粒的小包子,全是冰毒,重11.86克。

2018年2月,“湘桑多”被评为“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2017年度二级功勋犬”。

累积经验

“这种战果绝不是凭运气得来的。”坐在我对面的种润华有些自豪地说。

中等身材的他,头发稀疏简短,脸庞粗黑。虽说在梁平生活了几十年,可因为异地原因,讲的梁平方言仍带有少许西北腔。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种润华平时话少,给人一种不善言辞的印象。

可一说到警犬,他顿时眉飞色舞,口干舌燥时,会端起茶水大口喝,然后又滔滔不绝地讲。

2014年,他带“湘桑多”去搜查毒品时,发现它一直围着嫌疑人家里的一个衣架转。那时他经验还不足,虽然感觉有情况,但又不能精准地判断出情况具体在哪里。一位侦查民警怀疑,“是不是衣服里有毒品?”几经翻找,终于在一件上衣兜里搜出了毒品。

那次,虽然没有直接搜到毒品,却让种润华获得了一次宝贵经验。他相信,经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中累积起来的。

2016年,同样是去一个毒贩家里搜查,角角落落都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毒品。后来,种润华发现“湘桑多”卧在书桌前,书桌上除了彩画笔盒,再没其他。

“那是嫌疑人的孩子学习的地方,彩画笔盒未见异常也不可能藏毒品”。当时,种润华就是这么判断的。可是,侦查民警却不会放过每一个可疑的地方。果然,他们在书桌上孩子的画笔杆里发现了藏匿的毒品。

事后,种润华总结,“湘桑多”卧在书桌前不走,其实也是一种“重嗅”的表现。

此后,种润华和“湘桑多”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也让毒贩心服口服。

一次,一名毒贩借口怀疑警犬搜毒的真实能力,想抵赖自己藏匿毒品的事实。

“你来放,我们再找一次!”种润华一边拍着胸脯说,一边牵着“湘桑多”出了房间。

狡猾的毒贩东藏西收,还做了一个假藏的动作,最后将毒品埋在床板下最里头。结果,“湘桑多”不到一分钟就找出了藏毒的位置。毒贩彻底服气。

“自从那次后,梁平境内贩毒的案件越来越少。”种润华额上泛着微光,骄傲地说,“毒贩已经知道我们有搜毒犬了。”

训犬之路

如果说当初走上训犬岗位是带有目的性的,那么现在,种润华已把这份职业当成了事业,并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的确,种润华当初走上训犬之路,并不是缘于热爱,也不是因为他之前有基础。

“我在部队时,是修飞机的。”种润华告诉笔者,在服役期间,他先后完成了1997年保障驻港部队安全进驻、1998年广东南海西江决堤抗洪抢险、1999年国庆首都阅兵、2005年第一次中俄联合军演等多次重大军事任务。

2008年,种润华转业,被安排到一个偏远派出所工作。那时,老婆也在乡下上班,孩子又小,正需要人照顾。他想进城,可自己条件不够。

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刑警队需要一名养警犬的民警。跟警犬打交道,和其他民警一样,种润华也是“谈犬色变”,但他却想利用这个机会“曲线救国”。

“哪晓得一去,就喜欢上了。”说这话时,种润华露出一丝幸运的表情。

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后来跟着基地老师学,但更多的是靠摸索、总结。这是他对自己养了十几年警犬的感受。

“训警犬,跟带孩子一样,必须从小训起。”最初,他被安排到昆明警犬基地学习,三个月里训了四条,却遭淘汰了三条,最后只带回了一条。

2011年,种润华再次被安排到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学习。去的那天,是星期五,按照抽签原则,他随机分到了一头幼犬。培训方告诉大家,三天之内可以调换,但必须有正当理由。说是三天,其实就只有一天。

一天之内,要发现刚到手警犬的问题,真不容易。要知道,警犬也是有很多毛病的,比如,懒惰、认生、不愿走路、适应环境能力差等。上次在昆明培训时,有两只警犬就是因为不愿干活和不愿走路被淘汰的。

有了上次的培训经验,他格外仔细。很快,他发现了这只犬的左后腿关节上有个包。经验告诉他,这是“滑囊炎积液”症状。他赶紧找到培训方,要求重换一只。

换来的警犬叫“湘桑多”。很快,种润华就发现这只犬猎取欲望强,性情热情而又平稳,喜欢运动而又善于运动,对待主人顺从乖巧,没有任何负面情绪。

他知道捡到了宝贝,暗自欢喜。可培训方突然找到他,声称这只犬是基地留的种犬,发错了,商量让他再换一只。种润华哪里肯换,想尽各种办法,终于留了下来。

绝对安全

如果你以为警犬只能搜毒、破案,那就错了。种润华训练的警犬还完成了不少大型活动的安保任务,这也是他值得津津乐道的内容。

前些年,他携带警犬,先后完成了公安部调派的2015年“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经济论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家级和市级重大活动警卫安保任务60余起。

“印象最深的还是70周年阅兵那次警卫安保。”种润华像是又回到了那些场景,讲起来差点刹不住车。

2015年8月6日至9月5日期间,受公安部统一调度指挥,他携带“湘桑多”在北京参加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安保任务。

这次任务,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要求严苛,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钟起床。执行任务的时间段,为了防止警犬在工作现场排便,还要根据它们的生理特点,每隔一二小时对其散放排便,而自己只能在前往执行任务的行车途中休息。

那时的北京,已很炎热,进入9月,似乎更热。汗水大颗地从头上掉,身上的警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细心的种润华注意到,“湘桑多”伸长了舌头。他知道,“湘桑多”也累了。

“登车!”现场指挥员又一次发出了转场命令。种润华一抖手中的犬绳,“湘桑多”感受到了指令,立即跑向停在几百米开外的转场车。

“扑通”。突然,种润华被跑快的“湘桑多”带摔了,他顾不了许多,爬起来继续跟上队伍。上车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裤腿上摔了个洞,膝盖渗出了血,髌骨隐隐作痛。

下一个场所是民生金融中心,任务是搜爆安检。种润华带着“湘桑多”一寸一寸地搜,格外细致。当搜到负一层时,“湘桑多”在一堆物资前出现了“重嗅”的情形。他判断,这些物资中有危险物品。

经指挥部工作人员进一步确认,这堆物资中存有84件未按安保指挥中心规定转移的易燃易爆和危化物品。

抚摸着那次骨裂的膝盖,种润华掰着指头细数。那些天,他一共出勤26次,先后对世界田径锦标赛各比赛场馆、马拉松场地、新闻发布会场、天安门地区、长安街及人民大会堂等重点场地、区域进行了搜爆安检工作,每一处都做到了绝对安全。

“汪”才辈出

“警犬在平时的搜救工作中,也发挥了不少作用。”面对笔者,种润华意犹未尽地说。

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搜救走失群众的事例了,他便随口讲了一起。

2022年冬天,派出所接到求助,家里老人走失了。接到任务,种润华带上“安苦明”出发了。这是他新训的一只昆明犬,会追踪人走过后留下的足迹和气味,更擅长物证搜索。

“安苦明”从老人家里出来,一路向前,走到河边时,种润华发现了它有“重嗅”的现象。派出所民警和报警人仔细分辨,发现河边有一处坐痕,还有几处手抓泥土的痕迹。

“肯定是沿河边走了。”种润华分析道。接下来,“安苦明”沿着河边继续往前,走到一处悬崖时,它出现了“回嗅”情形,而且再没往前走。种润华判断,老人可能在悬崖下的河边。

根据他的判断,搜救的人们真就在那里找到了老人。

2024年夏天,笔者在警犬基地见到了种润华,也见到了“湘桑多”“安苦明”和“伯久娜”它们。种润华带着它们正进行强化训练,因为马上要参加一场大赛。

2024年8月,市公安局和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了重庆市刑侦尖兵技能大赛。这场比赛,被圈内人士誉为重庆警犬界的“华山论剑”。在高手云集的比赛中,种润华携带“伯久娜”和“安苦明”参赛,凭借平时的扎实训练和现场出色的表现,“伯久娜”获得了警犬搜爆科目一等奖、“安苦明”获得了警犬物证搜索科目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现在对训警犬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有心得了。”说这句话时,50多岁的种润华竟有些腼腆,而更多的却是抑制不住的自信。

(作者系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