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4月18日
张治中
□朱渝生
重庆缙云山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美誉,它不但是一座宗教名山,而且还是一座避暑、旅游、养生名山。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中建有一所闻名遐迩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它是太虚法师从英、法、比、美诸国弘法回国后,于1932年在渝创办的,共办学17年。在17年艰苦办学的进程中,汉藏教理院接待了众多的中外知名人士,他们在此观光、讲学、演讲,并且留下了许多诗文和翰墨丹青。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内迁重庆,缙云山成为朝野人士、中外名流必到之地。一时间,到缙云山观光、参观汉藏教理院的达官贵人、名流学者数以百计。他们在这里不但留下了学术思想,还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墨宝。其中有田汉、郭沫若、林语堂、翦伯赞、顾毓琇、老舍、黄炎培、何鲁、林森、戴季陶、孙科、于右任、孔祥熙、邵力子、梁漱溟、马寅初、陈铭枢、菊乐道(英国)、缅甸访华代表团宇巴雀、缅甸访华记者团杜名亚帝、罗扎开端南(印度)、邱贻厥(缅甸华侨),以及一些外国驻华使馆的官员。
1942年春,张治中将军由重庆市区来到郊外的北碚,他在易君左陪同下再次游缙云山,参观汉藏教理院。易号称江南才子,戎马书生,曾任国民政府《时事与政治》杂志社社长。早年同郁达夫一起留学日本,因有反日救国言论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抗战时期,易任国民政府中央杂志审查专员。他曾寓居小城北碚,写过《登缙云山》《北泉之春》等诗文。此次易君左陪张治中上缙云山访太虚未遇,在山中吟七绝二首,并挥毫题写于册页上。其一:“狮子峰头看杜鹃,重洋烽火正连天。此行报与高僧处,佛火而今正待燃。”其二:“上将英姿出缙云,紫桐花色艳纷纷。圣灵早具精诚感,喜遇华阳宋使君。”两首诗文采绚丽,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书写极为认真,落款盖有印章。
其实,在1941年8月2日,张治中就到过缙云山,并欣然为汉藏教理院题写“慈航普渡”四字条幅相赠。
张治中将军是著名爱国人士和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不被大众所熟知、且造诣较深的书法家。张将军擅长楷书和行草,用笔潇洒大气,极具个性和功力。张将军的书法作品在民间流传极少,故他当年在缙云山留下的这帧书作弥足珍贵。
张治中(1890年~1969年),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县人。1939年2月,张治中到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负责军事机要,成为蒋介石身旁的重要助手,曾主导参与多次国共和谈,是蒋的四大心腹之一。他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长期代表国民党与中共进行联络和谈判,亦被誉为“和谈将军”。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张治中力主和平建国,亲往延安迎接毛泽东,并将私寓“桂园”提供毛泽东暂住。谈判结束后,又护送毛泽东回延安。1946年2月,在重庆与周恩来、马歇尔共同签署“整军方案”。
1949年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遗著有《张治中回忆录》。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我们不仅见证了一个将军的战斗智慧与勇气,更能感受到对和平的珍视与追求。
张将军的遗志和精神在历史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位致力于和平与正义的人,以不变的信念,造福国家,服务人民。
(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