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4月22日
□周廷发
我的故乡仙屋嘴是个偏远山村,这里的竹林郁郁葱葱,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靠做篾活为生。
父亲虽然没上过学,但心灵手巧,吹唢呐和笛子、制瓦、做木工、做篾活,样样在行。编箩篼、簸箕和竹篮,是全村人都会的技能,但要做到精益求精却不多见,父亲正是这样一个篾活高手。
父亲选竹子的方法独特而讲究。选竹时,他会用手轻轻摇晃竹子,检测其柔韧性和是否被虫蛀过。竹子砍下后,他会用土盖住竹头,防止根部快速腐烂,也避免被虫啃。竹子削完枝丫后,父亲会拖回院坝,然后拿着尺子仔细比量,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竹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用途:竹头用来做框篾,因其厚实耐用;中间部分用来做筋篾,因其韧性适中、竹节均匀;竹梢则用于篾丝,因其较薄,编织时操作方便。
农忙之余,村民总会聚在一起编竹器。各种竹篮、鱼篓、箩篼、背篓、竹扫、笸箩,几十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都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这些竹器不仅满足了自家需要,还能拿到集市去卖,补贴家中的日常开销。
赶集的日子,仙屋嘴的篾器都会涌到集市,变成竹器一条街,各种竹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人们谈笑风生,讨价还价,为原本宁静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几分活力和色彩。每次赶集,父亲总会早早起床,把精心制作的竹器一一捆好,然后挑往集市。他的竹器因为做工精细、结实耐用,总是供不应求。赶集结束,父亲总会买一些生活用品回来,这些东西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弥足珍贵。
在父亲手中,竹子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生命。在他看来,做篾活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心灵的沉静和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根竹子的选择,每一个篾丝的编织,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父亲编的小鸟、小猪和花草,栩栩如生、灵动可爱,让人爱不释手,在集市上成为孩子们的抢手货。
父亲常说:“做篾活就像做人,竹子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用处,就看你怎么去利用。同样,每个人都有价值,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和挖掘。”这句话一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成为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如今,篾活依然在故乡仙屋嘴的村民手中传承。故乡那片幽深的竹林,也依然在我心中绽放。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