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5 2025年04月25日
□马健 自由职业者
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业,至今已经七十多年了。这里成为一座普及知识、寓教于乐、传播文化、服务民众的精神殿堂。我的一家三代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祖父这一代,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岁月里,这里是劳动人民心中的“灯塔”和“圣地”;父亲这一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这里顽强坚守,不忘服务劳动人民的初心;而我在新时代,这里完成回归,在创新中再次启程……
祖父与文化宫:参与修建
祖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居住在嘉陵江畔一个小村庄。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祖父听到消息十分高兴,感叹地说:“我们劳动人民总算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了。”
很快,文化宫工程破土动工,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大幕。祖父积极参与,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出发,很多的时候,忙到天黑了才回来。
终于,1952年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投入使用。
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放那天,重庆的男女老少都前去看热闹,腰鼓队打起了欢快的腰鼓,合唱队响亮地唱起歌曲《劳动最光荣》。祖父曾自豪地告诉我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业后很多人都去参观了。那一条条长长的、火红的鞭炮,从楼顶抛下一直垂挂到一楼……”
劳动人民文化宫开业后,各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如剧场放映电影和各项文艺演出格外频繁;宣传组的图书阅览室、画室很受广大群众欢迎,尤其是“每周一讲”,办得有声有色,广受好评;在书法班上,重庆很多著名书法家都曾担任过老师,培养出一批书法人才;体育组的各项体育比赛,如乒乓球、棋类、灯谜等,搞得精彩活跃;文艺组的曲艺队、舞蹈队、民乐队都培养了一批骨干,演出活动可谓异彩纷呈,做到了经常化,无论在室内和露天演出都很受群众欢迎……
父亲与文化宫:造福市民
父亲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建设时期。父亲小时候乖巧可爱,祖父经常带着他去劳动人民文化宫,讲述他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和大家一起修好文化宫的故事。
父亲慢慢长大,在小学是小红花宣传队成员,多次到文化宫演出。在文化宫的舞台上,父亲唱过歌、跳过舞、演奏过民乐,他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在文化宫为队员独唱伴奏,紧张得脚发抖。在文化宫小剧场,父亲还同其他同学一起,为外宾专程演出过。
上了初中以后,父亲最喜欢到文化宫的电影院看电影,当时最火的就是《红色娘子军》《暴风骤雨》等。后来,父亲和母亲谈恋爱,他会拿出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带着母亲去文化宫,一边吃瓜子喝饮料,一边看电影侃大山……文化宫留下了他们快乐的时光,我出生后,他们又带着我一起,去感受那不一样的文化气息。
父亲和文化宫结缘一辈子,他工作比较繁忙,但有事没事还会去文化宫转悠,一边走走看看,一边感叹着当初前辈们的精神。
时代在变,年纪在变,不变的,是父亲对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关注、喜爱、情缘。父亲和所有的重庆市民一样,享受着劳动人民文化宫带给大家的福分,一辈子与它为伴一起造福。
我与文化宫:文化传承
严格说来,我出生在四川成都,已离开了老家重庆,但我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那种种渊源,是永远也割舍不了的情感。
我生长在成都,后来考取了江苏南京的一所大学,尔后我认识了妻子,跟她一起到江苏工作,成立了家庭。只是我无论在上学期间,还是如今在江苏上班,我心里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我每次回重庆,父亲还会带我去文化宫走走,看看老一辈努力过的痕迹。
我曾在2020年1月参加了一次文化宫送“福”活动。活动中,我和一些书法爱好者们铺纸研墨,笔酣墨饱,浓浓的年味在我们的笔下蔓延开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多年来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方向,努力打造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的努力。
那次回去后,我采写了一篇文化宫的报道,刊登在江苏这边的报纸上。我曾经带着这份报纸走过很多学校,给学生讲解我们老家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故事。还给党校的机关干部上了一堂党课,题目就是“篆刻在劳动人民心中的文化记忆”,我说:祖父一代人,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岁月里,这里是劳动人民心中的“灯塔”和“圣地”;父亲这一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这里顽强坚守,不忘服务劳动人民的初心;而我在新时代,这里完成回归,在创新中再次启程……
如今,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在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与服务劳动人民的新模式,而且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劳动人民文化品牌,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捧。
我想,文化宫的精神,也是我们时代的精神,它连同当年开拓创新、追求进步、勇攀高峰的精神,早已深深地融进重庆人的血脉深处,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