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如一日
版次:004 2025年04月28日
大渡口“莎姐”检察官在给孩子们普法
2012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将“莎姐”工作推广到全市三级检察机关,均统一设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
重庆晨报开设的“莎姐故事”栏目
20年前,“莎姐”是大渡口区一些未成年人对一名检察官的昵称。20年后,“莎姐”已成为重庆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知名品牌。前不久举行的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重庆市检察机关“莎姐守未”检察官团队荣膺特别奖。
“感谢重庆晨报20年如一日,对‘莎姐’品牌树立所作出的努力。”昨日,重庆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检察院将深化拓展“莎姐”品牌成果,努力让“莎姐”品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庆名片。
从几个人的探索到全市推广
今年44岁的梅玫,是大渡口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亦是重庆“莎姐”青少年维权岗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当父母不管我,别人欺负我的时候,你们在哪里?现在我犯了罪,你们都出现了……”2004年的一天,在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的庭审现场,涉案少年在法庭上的哭诉,刺痛了大渡口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梅玫的心。她与同事王莎等人开始探索为单亲、失足青少年送去关怀和法律援助。
2004年底,大渡口区检察院成立青少年维权岗,因王莎被尊称为“莎姐”,团队被命名为“莎姐”。梅玫、王莎等检察官设立“莎姐”热线、“莎姐”信箱,并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普法教育。2009年,“莎姐谈心室”成立,梅玫担任首席心理辅导员,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成效显著,2010年、2011年,大渡口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大幅下降。在重庆晨报多次报道后,这一经验被重庆市检察院推广,全市三级检察院设立了45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
《莎姐故事》成鲜活普法教材
普法宣传进校园,也是“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深知预防犯罪的重要,大渡口检察院牵头组建“莎姐”法治宣讲团,在全区设置社区“莎姐”工作室13个、观护基地4个、“莎姐”法治教育基地5个,实现全区所有镇街、中小学校全覆盖。
如何帮助更多孩子知法、守法?2012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和重庆晨报联办了“莎姐故事”专栏,共推出近200期、20多万字的专栏报道,成为当时“最鲜活的普法教材”。随后,重庆市检察院还联合重庆晨报,把办理过的真实案例编绘成图文并茂的《莎姐讲故事》,累计向中小学校赠送3万余册,成为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读物。
2016年,重庆市检察院还联合重庆晨报发起了“群众最喜爱的‘莎姐’检察官”评选活动,“莎姐”青少年维权岗成为重庆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帮教工作的重要平台。
2018年,国内首部检察机关预防青少年犯罪题材公益电影《莎姐日记》在重庆杀青,梅玫本色出演。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2023年6月,重庆市委政法委牵头,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莎姐守未”专项行动,“莎姐”检察工作品牌上升为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品牌,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莎姐”四次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
重庆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以来,重庆市检察机关共帮助50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其中200余人考上大学。2024年12月,“莎姐守未”检察官团队荣膺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莎姐守未”正在成为全国知名的保护未成年人品牌。如今,“莎姐”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以“莎姐守未”为平台,重庆市检察机关正推动构建集惩治犯罪、教育矫治、维护权益、预防犯罪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体系,不断强化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
“莎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莎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四次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获评省级以上荣誉40余项,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检察成果。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