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遗忘的角落” 到打卡胜地
版次:004 2025年04月28日
十八梯(通讯员王欢摄)
当年报纸截图
“不到十八梯,相当于没来重庆。”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来到渝中区十八梯“打卡”,因为这里有最代表重庆特色的梯坎路,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让人们依稀能辨认出老重庆的“身影”。但是,20多年前的十八梯可不是这个样子,当年的十八梯一度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翻开重庆老照片,可以发现它的“原貌”;1997年底至1998年初,重庆晨报连续推出重磅新闻《来自下半城的报道》,直接促成了市区两级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包括十八梯在内的下半城改造提升!
连续报道引起渝中区高度重视
1995年,重庆晨报一位记者站在十八梯陡峭的石阶上,拍下了这样的画面:逼仄的吊脚楼挤在山崖边,居民在公共水龙头前排成长队,棒棒军扛着货物穿梭于梯坎之间。这张照片被刊登在头版,标题是《下半城的呼吸》。此后,重庆晨报以笔为灯,照亮了这座山城最隐秘的角落,更以持续不断的深度报道推动十八梯从“被遗忘的角落”蜕变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1997年重庆直辖后,城市建设加速,但下半城的十八梯地区仍存在诸多问题。十八梯曾是明清商贾云集之地,当时有6000余户居民挤在人均不足5平方米的屋内,无独立卫生间、无天然气,火灾隐患频发。重庆晨报敏锐捕捉到这一问题,推出系列报道《下半城:被时光冻结的重庆》,以“棒棒”老杨一家为例,揭露居民“三代同堂挤阁楼”“凌晨排队如厕”等困境,还记录了一位母亲背着发烧孩子摸黑下陡梯求医的细节,引发市民共鸣。此后,报纸开辟“下半城之问”专栏,持续追踪民生痛点。
连续十多篇报道中,晨报记者与政府部门联合调查,全面展示下半城贫困、建设落后的状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渝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1998年,渝中区政协会议上,多位委员引用晨报数据提交改造提案。1998年,重庆市政府将下半城综合整治列为当年的为民办实事工程,相关负责人前往成都考察府南河改造经验,并上报沿江整治和开发方案。2003年,市政府将十八梯纳入旧城改造计划,还通过市民投票确定方案。
重庆晨报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
2003年十八梯动迁启动后,各种现实的矛盾接踵而至:当地居民担忧文化根脉断裂,开发商追求商业利益,学者疾呼保护传统街巷肌理。随着部分居民迁至九龙坡区等地,市民对十八梯的关注进一步提升;晨报并未止步于拆迁进度报道,而是深入挖掘各方诉求。系列评论《十八梯改造三问》提出:“保护是否等于冻结时间?”“更新如何留住乡愁?”“资本与文脉能否共生?”这些追问倒逼有关单位调整规划,最终确立“七街六巷”保护原则,对40余栋传统建筑实施“外科手术式”修缮——外墙保留竹编墙、条石工艺,内部植入钢结构加固。
“无论搬到哪里,多联系哟。”晨报记录了十八梯搬迁过程中各种感人的场景,面对邻里关系和文化传承的各种问题,晨报都予以关注和报道。政府通过赠送“十八梯印象纪念品”、拍摄全家福等方式保留情感纽带,特别是针对十八梯居民搬至各地后举行的团年宴等活动,本报都推出各种鲜活生动的报道,反映群众生活状态和感人故事。
媒体的重要功能是交流与沟通,并传递最新信息。《重庆晨报》作为市民熟悉的都市报,通过议题设置和提前策划,在社交媒体未大规模兴起时发挥了沟通与桥梁作用,成为城市进程中的“窗口”和“名片”。
守正创新传播十八梯“烟火气”
改造后的十八梯成为社群融合的实验场。当地居民王大爷开起“梯坎茶馆”,向游客讲述老重庆故事;艺术家入驻堡坎下的工作室,将棒棒军的扁担制成装置艺术;社区定期举办“移民文化节”,重现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场景。重庆晨报跟踪记录这些变迁,推出了《新十八梯:市井与潮流的交响》等予以关注。
重庆晨报对十八梯的最新关注是今年3月两会期间,3月6日,由重庆晨报等媒体参与的直播在这里举行。蛇年春节期间,重庆十八梯以“凤凰花街”为文化IP形象,有机结合“凤凰”与“灯笼”元素,植入蛇年生肖,挂出数千个形态各异、流光溢彩的花灯,让游客流连忘返。在十八梯,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漫步在青石板阶梯上,爬坡上坎拍照打卡。在登上央视春晚的屏幕之后,十八梯从除夕到元宵累计达219.31万人次的客流量创新高,以开门红的姿态走进2025年的春天……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