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3 2025年04月28日
人民广场上每天人流如织
当年关于人民广场的报道
作为重庆的重要文化符号,人民大礼堂这座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在众多重庆人心中庄严、肃穆、神秘。许多人或许不知道,20多年前,人民大礼堂是被高墙大院围起来的,市民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可以和它“零距离接触”。重庆晨报等主流媒体的鼓与呼,才促进了1997年人民大礼堂围墙的拆除,建立起现在的人民广场。
刊发一封来信发起大讨论
“拆除人民大礼堂围墙,建人民广场,当年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提起重庆晨报创刊以来经历的“大事”,曾任重庆晨报副总编的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董事长赵吾君如数家珍,对重庆晨报当年助推人民广场建立,他仍能记得一些细节。
1995年4月,重庆晨报创刊,赵吾君进入晨报当了一名记者。1996年,他主持《山城时空》周刊,定位于关注重庆的热点话题,拓展市民话语边界。1996年7月6日,《山城时空》刊登署名“晓山”的江北读者来信,从解放碑一场火灾烧出一片“敞亮”谈起,指出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人们休闲、聚会的好去处,有关部门应该建个真正的广场“给山城的老少爷们看看”。
“‘晓山’其实就是我自己。”赵吾君说,他还配发了一条编后引导大家来讨论:“广场很久以来就是重庆市民的一个话题,舆论也曾呼吁,但一直未见动静。重庆该不该有个广场?重庆为啥至今没有一个广场?……”
新生的晨报犀利发声,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晨报趁热打铁,发起“广场问题大家谈”大讨论。当年担任大公报驻重庆记者的陈寿章,也接受赵吾君的邀约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广场建设的必要性。在一篇讨论文章中,赵吾君给作者的文章加了一个尾巴,“至于广场怎么建,先把人民广场的围墙拆了再说吧。”“人民广场拆围墙”就这样进入了市民的视野。晨报随后开设专栏《市民之声:广场问题》,就市民的呼声、建议,连续推出了十余篇报道。
报道成为政协委员提案附件
就在媒体关注城市广场建设的同时,一些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开始走访调查,收集民意,关注点很快聚焦到人民大礼堂的围墙是否应该拆除,人民广场如何建设等问题上。
不久,当时的市政协第十四次会议召开,政协委员李晞曚提出“拆除大礼堂围墙,建成人民广场”的建议。当时,重庆城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广场,提案中还阐明了拆除围墙是民心所向。
李晞曚的这个建议当即得到民建重庆市委全体委员附议,形成集体提案,重庆晨报的相关报道也被委员们作为提案附件提交,供市政府作决策参考。相关提案提交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12月,市府办公厅复函称:拆除人民大礼堂围墙、建人民广场一事,政府已责成规划部门作方案。随后市规划局发出《通知》,要求人民大礼堂内民工简易住房及临时车库自行拆除,同时取消停车场、洗车场,将其恢复为绿地。
按当时设计的基本思路,保留大礼堂原有风格,以对称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扩展,纵向延伸最后形成广场烘托大礼堂。这一设计,体现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展现了人民广场的开放性。
在此期间,重庆晨报持续报道相关进展,推动人民广场工程“落地”。
建广场市民捐款800万元
1997年3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要求3月中旬完成施工单位招投标,5月底前完成人民广场第一阶段建设,也就是拆除围墙、绿化环境,同时对中心礼堂完成一次维修和翻新。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修建人民广场被市委、市政府列为重庆直辖市的第一项重点工程。重庆晨报及时开设了“广场牵动市民心”专栏,报道工程进展。
因为广大市民对这项工程相当热情,有关部门顺应民意,在大礼堂门前设立了捐赠点,集中捐赠时间为3月22日~3月25日。因为老百姓的热情,原定3天的集体捐赠时间被延长到3月29日,在这8天时间里,共收到捐款700多万元,到一期工程完工,一共收到市民捐款800余万元。
1997年5月25日,拆除围墙后的人民广场对外开放,有关部门举行了剪彩仪式,老百姓载歌载舞,欢庆人民广场的建成。
据了解,从发起修建广场的大讨论,到人民广场的建成投用,重庆晨报共刊发相关新闻报道50余篇,其中头版头条10篇。人民广场的示范效应是十分显著的,重庆接着开建了解放碑步行街广场、朝天门广场等市政广场,江北区委区政府大院率先拆掉行政机关的围墙,鲜花绿树与民共享。如今,从社区到繁华都市,广场、公园已成为重庆标配,“公园里的城市”蜚声中外。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