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三名姑娘用镜头、舞姿和梦想追寻山城——

特别的爱 给特别的你

版次:006    2025年04月29日

重庆大学国际文化节,赵泠蕊身着老挝传统新裙。

越南姑娘阮河

迎新晚会上,陈庆玲带来个人舞蹈表演。

在两江润泽的山城重庆,每一个转角都是故事的舞台,每一束灯火都在召唤远方的追光者。来自东南亚的三名异乡姑娘以异乡人的敏锐与热爱,穿梭于山城的台前幕后——捕捉重庆的市井烟火气,体验重庆文化。阮河每一次按下的快门都是独属异乡的敏锐捕捉,无论是山川风光还是平凡人物,都被她的镜头逐一定格;陈庆玲每一次舞姿的律动都是跨越文化的热烈碰撞,从以舞为媒到灵感迸发,她永远期待着更大的舞台;赵泠蕊每一次实验的调试都是儿时愿景的声声回响,当她归乡之时,重庆将赠予她最好的知识行囊。

来自异乡的人们与重庆的相遇就像朝天门码头激起的浪花,在青砖石壁上留下独一无二的冲刷痕迹。而这座城市的魔力,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活力,能让每个追光者书写属于自己独特的山城剧目。

越南女孩阮河 用镜头记录山城烟火人间

“重庆是一个大舞台,我是导演,每个人、每棵树、每座建筑都是我的演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阮河说,这是她举起相机的第五个年头。从越南河内老城的青石巷来到重庆,走进梯坎巷道,通过镜头记录世界的变化,始终是她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法。

最初半年,阮河的镜头对准的是重庆繁华的都市景象,街头巷尾高低错落的建筑和热门景点的璀璨灯火。照片数量日益增长,而阮河却在某个整理照片的深夜惊觉山城的美不应止步于此,那些完美构图的背后似乎少了跳动的灵魂,于是阮河开始捕捉那些微小的瞬间,用心感受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

渐渐地,阮河的照片逐渐褪去游客视角的猎奇,转而用平视的温柔聚焦。她用影像档案构建着她的“山城演职员表”——凌晨3点火锅店后厨不锈钢台面上叠起的碗碟倒映着窗外灯火;暮色里的棒棒军卸下扁担,宽厚的脊背在阶梯转角处投下剪影;早班车挡风玻璃后,司机布有红血丝的眼睛直视前方穿透黎明前的黑幕……当大家还在洪崖洞追逐网红机位时,她已钻进梯坎褶皱,用快门凝固那些未被聚光灯照见的“配角”人生。她说:“重庆人很热情,身上总有一种活力。他们都在认真生活,活得很热烈。”

阮河认为,重庆繁华魔幻,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是他们蓬勃的生命力造就了山城烟火。阮河取景框仍在等待下一个故事,她知道,在这座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特写定格,因为他们的日常史诗,本就是时代最鲜活的注脚。

越南女孩陈庆玲

把铜梁龙舞当作灵感之源

陈庆玲也来自越南,现在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留学生。她中文流利,喜欢舞蹈。她的一个理想是把铜梁龙舞的绸缎技法融入越南四灵舞,“让四大灵兽龙龟和凤凰在舞台上对话。”

“重庆的舞蹈和越南的舞蹈很不一样,重庆舞蹈的包容性很强。”记者在采访陈庆玲时,她说得最多的是比较重庆与越南的舞蹈,“重庆的舞蹈与越南传统宫廷舞不同。”早在读中学时,陈庆玲就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重庆舞蹈多以街舞和广场舞为主。重庆街舞个性和创造力十足,但让她大受震撼的却是重庆人民对于广场舞的热情,“重庆的广场舞甚至有专门的集中展演,这样的热情我只在爱跳越南摇舞(V-pop Dance)的越南年轻人身上见过。”这种脱胎于越南传统民间舞的现代舞种,通过社交媒体在Z世代中爆红,将传统劳作的肢体语言与电子乐结合,成为越南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符号。

“原本我只对重庆的现代舞蹈有着比较高的热情,但重庆铜梁龙舞让我眼前一亮。”来到重庆之后,出于对舞蹈的追逐,陈庆玲开始向身边人问起重庆本土的舞蹈活动。机缘巧合下,她了解到了经常在重庆传统和节日中表演的铜梁龙舞。这个发现让她想起故乡的麟狮舞——每逢春节,河内三十六行街总会上演类似的祥瑞之舞,重庆的龙则更显磅礴气势。“铜梁龙舞十分灵活大气,尤其是龙灯舞,看的时候只觉得龙在我眼前翻腾飞舞,表现力满分!”热衷于舞蹈的她看过相关视频之后,又增添了学习新舞种的计划。

2024年12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迎新晚会上,陈庆玲跳了一曲越南舞蹈。短短几个月过去,陈庆玲融合两地的舞蹈越来越有信心。重庆是一座舞动的城市。山城的舞姿映在陈庆玲的眼中,留在她的心中,如同山城的灯火跨越千里,落在红河与湄公河的水面上。

老挝女孩赵泠蕊

从南欧江到重庆的逐光之旅

赵泠蕊来自老挝,她现在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电气工程是重庆大学的强项之一,赵泠蕊很庆幸自己能来这里读书学习,重庆夜晚的满城灯火让她难忘。

南欧江是老挝境内湄公河最大支流,在雨季裹挟着红土,在嶙峋山体间切割出蛇形河谷。赵泠蕊的家在南欧江畔。她回忆7岁那年,她看到中国工程师在南欧江开始建设梯级水电站。“钢构骨架上展开设计图,发黄的图纸在季风中不断震颤。我父亲告诉我说,等水电站建好,咱们就有永不熄灭的灯了。”父亲的这句话刻进赵泠蕊的记忆深处。这句话最终化作她选择电力工程的原动力。十余年后,这个老挝姑娘攥着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录取通知书,在万米高空俯瞰山城夜色——鳞次栉比的楼宇灯火通明,那正是她追寻的光。山城的璀璨星河倒映在她的眼底,与记忆中南欧江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

2024年11月18日,重庆大学国际文化节的展台上,一座等比缩小的南欧村水电站模型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赵泠蕊整理了一下银线刺绣的老挝传统新裙的腰带,将模型传感器接入模型控制终端,展台顿时水流声变得湍急,涡轮叶片正卷起模拟澜沧江的水流。赵泠蕊轻摁传感器,微型发电机立刻在玻璃河道中点亮微缩建筑模型。而赵泠蕊想做的,是把这个水电站放大再放大,最终她能够像启动这个小小装置一般,点亮自己的家乡。

这座等比微缩的水电站模型,正是点亮南欧江畔的七级电站之一。赵泠蕊指着微缩模型中蜿蜒的模拟河道说:“这座机组下游三公里,就是中国电建与老挝为我们建造的新家园。”三十座移民新村、两千三百户家庭,在七年时光里沿着南欧江次第生长。中国工程师带来的不仅是永不熄灭的灯火,更带来了校舍、道路等一应基础设施。作为从移民新村走出的大学生,她接通的不仅是两个流域的文明电流,更激活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关于希望的核心代码——那些被照亮的从来不只是夜晚,而是跨越山海的技术共享之路,是发展中国家携手描摹的永续发展光谱。

“西南地区70%输电损耗源自地形褶皱。”课堂笔记里夹着老挝地图,赵泠蕊用红笔勾画出相似的地貌褶皱。实验室的示波器曲线,常常叠映着南欧江七级电站的梯级调度图。当研究川渝特高压电网时,她总会问:“这样的技术能适应老挝的热带季风气候吗?”

文/吴逍、朱裕梅、索郎曲措、布仁吉如嘎、罗塽

图/受访者提供 陈庆玲舞台照由朱裕梅拍摄

指导教师:谌知翼

总策划:刘丹凌、郭小安、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