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山上观白塔

版次:010    2025年04月30日

□轩烨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来到荣昌区河包镇。

这里的金凤山上有一白塔,该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为石质仿木结构空心楼阁式四方塔,现存七层,通高16米。

白塔的塔基为素面双层正方形,边长为5.2米、高1米,底层正面开一门。塔身为单层石壁,内支石柱,石柱高1.4米。三、四层各有龙凤形浮雕,逐层上收,各层开一龛,内有佛跏趺莲花座。这个“佛跏趺莲花座”,就是打盘腿状的佛像。

各层檐下有“一斗三升20朵斗拱”。这是古建筑的术语,“斗”是矩形底座,一般设在梁上;“升”镶嵌在“斗”的上部向两侧挑出“斗”边。三升即为三层,层层挑出。以前没有钢筋砼,只能一层一层地逐渐挑出。“20朵斗拱”,表示有20组一斗三升形式的斗拱。

它既有建筑之美,又融入雕刻艺术,是研究宋代石塔及木结构建筑、雕刻艺术、佛教的重要实物资料。

白塔因为采用了“一斗三升”“龙凤鹊替”的建筑结构,使石塔历经800多年沧桑也未倒下,这在全国极为少见,成为宋代留存的“营造法式”代表作,不仅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体现。

白塔建在金凤山上也不是偶然的。因此山形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颇有灵性。

至于为何要建此塔,缘于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据传,金兵攻入汴京时,城中百姓四处逃散,其中不少民众一路跋涉,来到了金凤山附近。

这群南迁的老百姓,在金凤山下安顿下来后,感念于上天的眷顾,便筹措资金在此地建塔。

历史上,白塔不是一座单独的建筑,而是与此地原有的远远早于白塔的报恩寺等构成完整的宗教建筑群。

报恩寺原名“圆觉寺”,建于南北朝时期。曾经木鱼声声,香火不断。及至唐代中期,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让金凤山声名远扬。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长安的屏障潼关失守,京城门户大开。

长安破城在即,唐玄宗李隆基带着爱妃杨玉环等仓皇出逃,在几千禁军的护卫下南下四川避难。

玄宗一行人到达马嵬驿时,禁卫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等人,并逼迫玄宗杀了杨贵妃以泄愤。

为安抚军心,玄宗忍痛赐死杨玉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曾经信誓旦旦的爱情宣言,在动荡局势的裹挟之下终也不堪一击。

据传,玄宗带着对失去爱妃的伤痛,来到山清水秀的金凤山。但见山中有一“圆觉寺”,心情沮丧的玄宗皇帝再也无心前行,决定在此歇息。

寺院住持觉慧大师得报,慌忙在寺前跪迎圣驾。随后玄宗每天便与觉慧游山赏景、谈古论今,受伤的身心也一天天得到恢复,战乱的惊恐也渐渐消散,不觉已半月有余。此时,从长安传来“安史之乱”已被平息的消息,玄宗辞别觉慧即转回长安。

玄宗回到长安后,每每想起昔日山盟海誓的杨贵妃总是潸然泪下,日日戚然;亡命蜀中避难的情景,也时时浮现眼前。

玄宗决意不再留恋江山社稷。公元725年11月,玄宗于泰山行封禅大典,遂传位于儿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玄宗在传位时,嘱咐儿子尽速找到觉慧大师,召其进京。肃宗不敢怠慢,传旨蜀中府道,找寻觉慧大师。遗憾的是觉慧大师在玄宗离寺后不久即已圆寂。

肃宗只好拨款重修寺院,并将原来的“圆觉寺”更名为“报恩寺”。

报恩寺地表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地下构筑物已列入规划等待发掘。

其实,金凤山是一个朝代迭加的文物富集区。在报恩寺的寺门右侧,有一古代斜塔,属于舍利塔。斜塔有莲花、云纹、佛像等浮雕图纹,共有五层,高度约为10米、宽度约为1.5米,总体呈圆形。

斜塔的形制较为特殊,融合了喇嘛塔、五轮塔、楼阁式塔的形制特点。塔基为八角形须弥座,束腰上雕刻有精美的植物纹饰,塔肚和塔基中间置有一对仰覆盆,上面刻有兽面纹。该塔采用了圆雕、浮雕、平雕等多种雕刻手法,雕刻出来的花纹惟妙惟肖。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专家原来认定该塔为清代初期建筑,后来对斜塔进行维修时,在地下构筑物内发现若干明代实物,最终认定为明代建筑。

如今,在金凤山上放眼望去,万顷良田稻香飘,展示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