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有条 勤俭路

版次:010    2025年04月30日

□陈劲

万盛有条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街,名叫勤俭路,曾是川湘公路的咽喉要道。老街历经岁月洗礼,从最初的碎石路,逐步蜕变为沥青路,再到如今的炒油路。当下,这里高楼林立,街边店铺错落有致,万盛的地标建筑龙凤呈祥雕塑与繁花簇拥的圆形转盘坐落于此,每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这条路的得名,还有一个故事。据《南桐矿区志》记载,1971年,作为川湘公路改线工程的勤俭路建成,起点为红旗旅馆,终点至人民医院,全长750米。建设过程中,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家属踊跃投身义务筑路劳动,艰苦条件下,人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合力筑路。为铭记这段难忘经历,由此命名为勤俭路。

当年筑路的艰辛,着实让人难忘。1955年南桐矿区成立时,建筑业施工条件极为原始,主要依赖砖刀、灰桶、扁担等传统工具。直到1965年,修建一队购置了一台25米高的井架卷扬机和一台平板振动器,施工效率才略有提升。1973年,翻斗车开始在施工现场运输材料;1974年,搅拌机投入使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才逐渐减轻,施工功效得以提高。不难想象,1971年修建勤俭路时,大型筑路机械的匮乏,筑路工作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手工工具艰难推进。然而,人们满怀热忱,积极投身义务劳动,用双手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精神令人敬佩。

勤俭路的得名,不仅是对筑路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后人的鞭策。生于1973年的我,对小时候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时,红苕是主食,“早也苕晚也苕,早晚都是苕;饭是它菜是它,饭菜都是它”的顺口溜便是当时生活的写照。记得有一年春节,家中米缸见底,母亲为让家人吃上白米饭,嘱咐父亲去五十里外的舅舅家借米。寒冬腊月,父亲天不亮就骑车出发,深夜才归。我们三姐弟围坐在火塘边,边盼着父亲,边听乐观的母亲讲述川东民俗里的九大碗酒宴,烧白、夹沙肉、粉蒸肉和白米饭……这成了年幼的我最美好的向往。

前人在艰苦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建设家园,以“钢少气多、敢叫家园换新颜”的奋斗姿态,书写了一段段峥嵘岁月。勤俭路的建成,只是万盛人民建设家园的生动缩影。正是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才铸就了如今万盛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辉煌与未来。

漫步万盛勤俭路,虽然前人忙碌的身影已成历史,但他们留下的勤俭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万盛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