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做好10件事,平安一夏天

版次:012    2025年05月06日

5月5日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所谓“立”,意味着开始,象征着夏季的到来。立夏的到来,也预示着自然界从“生”到“长”的转变。此时,我们的养生之道同样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立夏养生需以“心”为核心

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于淼表示,立夏期间,升温快、雨水频、湿气重,南方“湿热”与北方“燥热”并存。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需以“心”为核心,兼顾护阳与祛湿。于淼提醒,此时,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已正式入夏,气温攀升至30摄氏度以上,雨水增多,湿热交织;北方地区如华北、东北仍处于春夏之交,昼夜温差大,偶有干热风,需警惕“假夏天”带来的忽冷忽热。

以“心”为核心:

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引发各种疾病。②表现为心烦失眠、口干舌燥、血压波动等。

兼顾护阳与祛湿:

立夏时湿热困脾,容易导致食欲下降、腹胀、疲劳,甚至湿疹频发。

此外,“阳”是生命之本,阳气足,人就不易生病,所以要护阳。

立夏养生要转变,做好10件事

1.吃“三鲜” 民间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于淼介绍,中医推荐可适量食用地三鲜和果三鲜:地三鲜里,苋菜可清热解毒、蚕豆可健脑安神、蒜薹天然抗菌;果三鲜里,樱桃能补铁养心、枇杷润肺止咳、杨梅能生津消食。应季蔬果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高,适当食用有益健康。

2.多点红色 夏天要注意养心护心、养护脾胃,要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红色主心”,吃红色食物可以补心气,能使气血充盈,养心护心。红色食物对应的有红米、红豆、红辣椒、红萝卜、红菜苔、西红柿、红枣、山楂、石榴、西瓜等。

夏天饮食要“增酸减苦”,平时要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乌梅、山楂、陈皮等,都是健脾祛湿的,在夏天多吃点酸性食物,有助于解暑开胃。此外,可以吃应季新鲜的水果等。

营养方面要增豆、加奶、减油。要多吃豆类和奶类,以及豆制品和奶制品,此外,虽然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等,有利于“降心火”,但要注意适量,脾胃虚寒人群不宜多吃。

3.喝杯淡茶

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们容易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应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或淡茶水。如果心火过旺,也可以用淡竹叶、薏苡仁等食材泡水后代茶饮,利尿的同时,也起到泻心火的作用。

4.最好午睡

于淼表示,每日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气血循行于心经的时间,最好午休半小时,避免劳心劳神、耗损心阳,降低心脏疾病发生的概率。

5.适当锻炼

适当的锻炼有利于体内汗液的排出,帮助祛除体内湿气。夏天吃完早饭去散散步,15分钟就好,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或者晚上太阳下山后,到公园或绿地散步、打拳、做操、跳舞等,也是较好的锻炼方式。

6.舒缓心情

夏日气温逐渐升高,容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的剧烈起伏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可以多听舒缓的音乐做好自我调节。平心静气、戒怒戒躁,保持神清气和,是心身健康的艺术。

7.增减衣物

立夏时节,虽然天气炎热,但早晚仍会有较大的温差。因此要注意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8.不要贪凉

入夏后,很多人喜欢贪凉,比如年轻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贪吃冷饮冷食、有些人跑步致大汗淋漓等,反而容易伤阳气,损伤身体的阳气。

9.防晒防暑

立夏时节,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逐渐升高,对皮肤的伤害也相应增大。于淼建议在外出时涂抹防晒霜、戴帽子或使用遮阳伞等防晒工具。

10.不要淋雨

进入夏季后,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机而入。于淼建议不要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下肢溃疡等病症的发生。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