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尼女孩跨越山海的视觉诗篇
版次:004 2025年05月07日
卢佩达
卢佩达观赏洪崖洞夜景
卢佩达拍摄的重庆高架桥
从今年4月开始,重庆在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域正式启动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天空魔术”,不仅为山城夜色增添了未来主义的色彩,更成为重庆这座“8D魔幻之城”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印尼女孩卢佩达便萌生了要去现场观展的想法。这是因为,搜集重庆的视觉片段早已成为卢佩达生活的一环。
卢佩达来自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泗水市,是一名重庆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留学生。在世界版图上,印度尼西亚,这个被称作“千岛之国”的地方,地势平坦,火山、森林与大海交织成开阔的画卷。而在遥远的中国重庆,山峦起伏,城市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仿佛一座天然的立体迷宫。两地之间巨大的异质性吸引着卢佩达,她渴望从重庆这座中外闻名的魔幻之都中汲取学习灵感。为此,卢佩达一路向北,奔赴山城。
于是,一场关于视觉的跨纬度对话悄然展开——赤道的季风裹挟着椰林与海盐的气息,撞进山城氤氲的雾霭,卢佩达在行走中书写着她的重庆手札。印尼的安宁静谧与重庆的立体狂想,在季风与迷雾、渔火与灯光秀的交织中,编织成一篇关于探索、惊奇与灵感的山海诗章。
穿越千山长卷
“这座城市是垂直的,像是进入了异空间。”
飞机降落在江北机场,卢佩达坐上出租车前往重庆大学,开始自己在重庆的“穿越”之旅。卢佩达的手机导航也开始“抽风”——代表她位置的蓝色箭头在3D地图上疯狂旋转,完全失去了方向:她意识到自己正踏入一个完全颠覆认知的视觉王国。
从车窗外望去,层叠的高架桥宛如游蛇,横架在群山之间。“几座桥叠在一起,居然有着三四层,就像是在叠积木一样,像是进入了异空间。”与印尼平坦大地上低矮、平铺的建筑截然不同,这些高架桥在山峦间肆意穿梭。回想起初见这一幕,卢佩达仍然满心都是震撼。惊叹之余,她也不禁感慨,重庆的魔幻,源于自然的馈赠,更源于重庆人民的创造力。这座城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着人们的辛勤与智慧建设出来的。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写满故事,每一盏灯都是建设者留下的星火。“这不仅是建筑的胜利,更是人类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卢佩达说。
在印尼迷路时,只要朝着大海的方向走,总能找到出路,可重庆的道路却复杂得让初到重庆的卢佩达摸不着头脑。而真正让她理解何为“8D魔幻”的,是一次寻找咖啡馆的经历。导航显示目的地仅20米远,可她却像陷入了迷宫,绕了三圈都没找到目的地。遍寻无果后,“有个穿花衬衫的孃孃突然拍我肩膀,指着头顶说:‘妹儿看天上!’”卢佩达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的震撼,“我把手机举起来,对比了一下导航的位置,一开始都还没敢相信,终点明明就在我的前方,怎么可能在我头顶。”这样的布局完全打破了卢佩达以往对空间布局的认知。在印尼,空间是水平延展、逻辑清晰的,而重庆这种垂直与水平交错、立体且充满隐藏路径的空间,就像一个充满创意的视觉谜题。每个转角、每处高低差都可能藏着新的“画面”,让卢佩达仿佛走进了一个多维的视觉世界,每一次探索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往新场景的大门,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当她终于捧着冰美式坐在露台时,脚下是错落的青瓦屋顶,远处是朝天门码头的轮船,而刚才指路的孃孃正在楼下晾晒着衣物。从小巷的烟火到城市的宏伟,重庆的视觉叙事在方寸之间完成了从细腻到磅礴的跳跃,在她眼前展现出一角。
穿越折叠空间
“人在站内行走,就像在穿越天空。”
重庆轨道交通既能穿山过河,也能驶入卢佩达的心里。她曾不止一次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穿楼而过的轨道列车,对这声名远扬的一幕感到非常惊奇:“像是进入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第一次去李子坝看轨道穿楼的时候,卢佩达整个人都蒙了。站在观景台上,旁边的大哥突然喊“来了来了!”她一抬头,列车“唰”地驶入楼中的站台,就像被吞进黑洞。等到卢佩达亲身乘坐轨道交通的时候,这种惊奇感更加明显,如同穿越时空隧道,片刻之间,光景骤然变化。轨道列车转弯时,楼群、街道、灯光的位置瞬间变换,如同交换拼图般不断冲击她的视觉神经。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卢佩达对空间的感知尤为敏锐。她将重庆的魔幻拆解为“视觉的蒙太奇”:轨道交通是动态的线,楼群是凝固的面,而错落的灯光则是跳动的色彩。视觉被此起彼伏的楼层不断切割,让卢佩达想起家乡拼贴画般拼接在一起的低矮平房,不同的是,重庆的魔幻是生长着的、呼吸着的,这样的视觉感受更是欢快的,灿烂的。
这种超现实体验在烈士墓站达到高潮。走进轨道交通1号线烈士墓站,映入卢佩达眼帘的便是高大的穹顶,用简洁的涂鸦呈现出了蓝天白云与翱翔的雄鹰,线条简明而流畅,画面肆意又奔放。热烈而奔放的色彩,将墙壁、阶梯装点得绚烂缤纷,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第一次见真的十分惊奇。”卢佩达在印尼从未见过类似的场景,她马上举起手机,捕捉下了这份“生长的艺术”。在她眼中,重庆的魔幻不仅是静态奇观,更是一种流动的创造力:轨道列车穿山过河,涂鸦隧道将地下空间变为天空,人对视觉的感知陡然被放大,不再受到空间的约束。
穿越光影棱镜
“那一刻觉得,重庆无疑是浪漫的。”
洪崖洞的夜景让卢佩达第一次感受到“光的重量”。傍晚时分,她站在千厮门大桥上,看着吊脚楼的轮廓灯逐层亮起,宛如金色瀑布从夜空倾泻。
卢佩达说:“在印尼,夜晚的灯光是柔和的,重庆的灯光却很魔幻。”海滨城市的灯光总是围绕着港湾温柔地铺开,渔火则星星点点地镶嵌在不远处的海面。与印尼灯光的柔和不同,重庆的灯光既活力又奇幻,又因为吊脚楼这种传统建筑的加入,夹杂着一丝文化的韵味。
深入这座“立体夜市”后,魔幻感更加强烈。她在四楼天台拍江景时,更高层飘来火锅的香气,像一串飘浮的标点;转身想买柠檬茶,发现摊位竟嵌在通身的栈道里,像是突然跳出的惊叹号。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正好悬在吊脚楼飞檐之间,楼体灯光将其染成温暖的琥珀色。建筑、灯光、江水,各种元素巧妙融合,构成一幅超现实的画面,恰似精心布置的舞台,向卢佩达奏出独属于这座魔幻之都的视觉交响。
而洪崖洞的奇幻视觉叙事,正被科技赋予新的篇章——无人机灯光秀的常态化,为这份浪漫添上了未来主义的注脚。虽然卢佩达之前未能亲临现场,但手机屏幕上的画面已足够震撼:数百架无人机在夜空中绽放,光芒如星辰流转,时而化作绽放的花朵,时而拼出“2025”的矩阵,科幻感与仪式感扑面而来,将重庆的浪漫从吊脚楼飞檐延伸至星月天空。因此,卢佩达决定要成为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之后的第一批观众。
“在印尼,美是铺展开的画卷;在重庆,美是折叠的盲盒。”卢佩达曾在自己的朋友圈这么写道。如今,这个来自千岛之国的姑娘,手机里的天气应用保存着两个地方:一个是印尼泗水市,湿热绵绵;一个是山城重庆,云雾缭绕。她说这是最浪漫的双向奔赴——当赤道的季风遇见山城的云雾,便书写出了跨越纬度的视觉诗篇。
这是卢佩达来到重庆的第二年,重庆这座城市对她来说,依旧藏着数不清的未知惊喜。这座魔幻山城正以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将人类的想象化为现实。卢佩达知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着新的灵感,而她,一个书写魔幻重庆手札的印尼女孩,会一直在寻找这种灵感的路上。
文/徐禁松 汪国加 曾雪 汪芯宇 张顺其 受访者供图
指导老师:谌知翼
总策划:刘丹凌、郭小安、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