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5年05月07日
周恩来塑像
每一步都有故事的中山四路
上清寺的小崽儿,其中一个是我。
□张卫
上清寺被写滥了。那么多人愿意写,说明它值得。而我,将按内心去讲述。它毕竟是我的精神原乡。
我是上清寺长大的小崽儿,直到16岁去云南支边。当年的重庆,满城都像上清寺:树少,屋矮,路不平。今天却树多,楼高,路仍不平。一座大城都在变。唯上清寺变化不大,以至被网民评为“民国风·重庆最美一条街”,也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1
上清寺是曾经的“坚硬”所在
游人们穿行于青砖拱廊间,似在体味前世沧桑。看到的,多是柔软。却不知它曾经的坚硬。
近日,我因去重庆六中办事,从轨道曾家岩站下,乘电梯上,即到了周公馆。周恩来像站在薄阳下,来瞻仰的人很多,外地客也很多,由大巴一车车载来。
这里,曾是上清寺最坚硬的存在。暗战,腥风,血雨;抗争,宣示,合作……总有一种智慧和勇气,让周恩来和他那一代人赢得生前身后名,昭示着历史的光芒和前行的勇气。也让重庆,更炽热,更有力量。
紧邻周公馆的这堵墙,差不多有上百年历史了吧。它就像重庆人的性格:无声,扛着,喘着气,并坚韧地活下去。我记得很清楚,沿着这堵墙往下走去,原先是曾家岩粮站,如今粮站没了,我少年时购米的粮票、粮本和白布口袋也没了,下江边的梯坎,不见踪影。远处,曾家岩大桥雄伟地立着。到处可见当年无法想象的通达。
我的小崽儿时代,也以为上清寺柔软。当我成了老崽儿,才知道了它的坚硬。并非仅指建筑形态的坚硬,而是它在抗战时期所焕发的精神价值:英勇、顽强、镇静与达观。
作为1929年重庆拓城后的新市区,百年风云辗转,上清寺凝聚着前人的大智慧,以至它今天仍能以实物形态,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先从交通布局看。若以上清寺街心花园为圆点,分别可至美专校街、国府路(今人民大礼堂)、牛角沱、嘉陵江码头(今嘉陵江大桥)及曾家岩。按理说,这车水马龙之地应该十分喧闹,然而从街口到曾家岩早年却非常静谧,盖因设计者、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当年把路修到曾家岩50号就截断了。
是以,这段近2000米的马路进出的车辆少,环境安静。
2
风云人物与历史建筑交会点
曾家岩50号,老重庆的人都晓得,当年叫周公馆。再看地利。上清寺临江地段均为岩坎,地基坚固不说,从上面眺望早年的江北,除相国寺有少许建筑外,全是农田。
春天,桃红了、柳绿了,田野一片葱茏,秋天则一派金黄,故达官贵人纷纷在此置地构邸,形成今天的建筑格局,亦使这条闻名中外的抗战街区,有了延续至今的审美价值。换言之,风水好,无敌江景滚滚涌眼底。
又看建筑。以街口川军将领鲜英的特园为起点,往曾家岩方向走,早年建有一家电影院,叫合作电影院,后改名向阳电影院,今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纪念馆。往上即人民小学(我小学母校),接着即张治中将军的桂园。1945年毛泽东来渝谈判时,张把桂园借与毛住。与桂园一墙之隔的是求精中学(重庆六中,我中学母校),1891年由美国传教士鹿依士创建,二战时曾作为中印缅战区盟军司令部,指挥着东亚数百万盟军对日作战。
由求精中学往上,今天的团市委内建有潘文华公馆;毗邻者乃戴笠公馆,房主虽因1946年飞机失事摔死了,多年后,街坊仍称它戴公馆。从戴公馆再往上行,即著名的周恩来公馆,这栋黑灰小楼虽简朴无华,但抗战时期国共间发生的众多大事,均与它有关。
当年风华正茂的周恩来、叶剑英等,是小楼的常住居民。与周公馆紧邻的雾都宾馆,二战时是重庆最大的美军招待所。由此往回拐,即军统局电讯处,池步洲等大侠破译珍珠港恐遭袭击的电码,便从这里发出。
再往前,即当年的市委小门,入内则另有一番洞天:除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外,绿树还掩映着宋美龄、李宗仁、何应钦、陈诚、康心如等要员的别墅。
临街的一段老墙,有点意思。百年前的老墙上,长出了黄葛树,树下的少年玩耍着手机。
我当年在这段路上,只能滚铁环。从老墙往下,原先有老东明餐厅、四十巷、上清寺联合诊所、九园饺子等,如今都拆除了。张骥公馆还在,从张公馆往左拐即是硕大的范庄,是哈儿师长、川军将领范绍增的官邸……
如是格局,除个别已然消失的外,大致未变。
3
上清寺几十年前的坚韧崛起
历史与街区的结合,使上清寺坚韧地崛起。
1939年5月5日,惨烈的“五三五四”大轰炸第二天,位于上清寺的国民政府即宣布重庆直辖,旨在向全世界昭告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联合军事会议在上清寺召开,标志着同盟国达成共同抗敌意愿;1942年1月2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渝成立,求精中学成为盟军司令部;1943年1月11日,美英等国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在华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亦在上清寺与各国签订“新约”,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大部分屈辱条约就此废除;1945年9月1日,国民政府在上清寺中央电台向全世界宣告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首任行政长官陈仪通过电波把铿锵的声音传遍高山与大海:“从今天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本人特报告全体中国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这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跃升。
中国,重庆,先辈,烈士,上清寺,我以血荐我轩辕!
4
在风雨荣光岁月里勇担大任
如果说不屈不挠让重庆在二战中赢得崇高国际声誉,那么上清寺的作为,则是时代赋予它在风云际会中的特殊荣光,如同每一个生命都有一颗专属于它的星辰一样,上清寺在风雨荣光岁月里,勇担大任!
当一条街区有了它挺立的骨骼,那就是重庆之幸,成就了重庆之美!
直到成了老崽儿,我才晓得:从上清寺到曾家岩,并不是因有曾姓人家居住才得名。这块地的主人是清末张献堂兄弟,他们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1891年,他们把曾家岩智里五甲幅员一段卖给美国传教士鹿依士,成交价1200两白银,地块包括今重庆六中、人民小学和中四路小学校园。其他地块,清末民初陆续卖出,成就了潘文华的拓城宏愿。至1963年我读人民小学时,地已卖出72年。
银两早已花光。上清寺依然葱茏。绿着。柔软着。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