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5月08日
在广袤的金佛山,喀斯特地貌数千万年的发育,形成了众多高山洞穴。近年来,随着旅游发展以及高山洞穴探险活动的盛行,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金佛山地区数十个知名洞穴中,无一例外存在大量熬硝遗迹。此外,在一些悬崖峭壁洞穴中,亦有硝坑。据估计,金佛山及其周边山体,已发现的山洞硝坑硝池达500多个。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硝酸钾则是火药的主要配方。熬硝,即从山洞岩体中采掘硝土硝石,通过化学熬制,提取其中的硝酸钾成分。金佛山如此大规模的熬硝,应该就是用来生产火药的。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已有明确的火药用于战争的事实。而金佛山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战争当属南宋末年的宋蒙战争。南宋末年,即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正是宋蒙战事的紧要关头。《宋史·本纪·理宗》载:“开庆元年六月,南平来报战功。”这是载入正史的记载。南平即指当时的南平军,是宋代设置于现南川和綦江的军政合一机构。当时的南平军驻守龙崖城,主要负责防御蒙古军队南侵。龙崖城位于金佛山东麓,现存于龙崖城的“抗蒙摩崖记功碑”记载:开庆元年“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
这里描述的仅是两次战斗。当时整个成都平原在蒙军铁骑面前,早就无险可守,只有川东的重庆地区,包括合川钓鱼城、南川龙崖城在内的数十个山城防御体系,仍在坚守抗击蒙古大军。从公元1259年算起,到1278年南宋灭亡龙崖城投降,龙崖城等山城防御系统至少与蒙古军队对峙了近20年。可见,这些防御体系所需要的重要物资火药,以及熬制火药的烟硝,需求量是很大的。金佛山地区本就出产硫磺和木炭,这两种物资不是问题,那么硝在哪儿呢?当地居民在洞穴中发现了大量的硝土硝石,于是他们在洞中进行开采,熬制成可用来配制火药的火硝,再出售给官方,以此谋利。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金佛山地区洞穴中硝酸物的主要来源是生存在洞穴中的燕子和蝙蝠等动物的粪便。金佛山喀斯特地质地貌形成于约1.4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的燕山运动,在随后的生物进化中,燕子和蝙蝠等飞行动物在这些洞穴中生活和生存了上千万年,其粪便在洞中日积月累,形成巨量粪堆。这些粪便在洞穴潮湿环境里,经千百万年渗透分解,生成各种硝酸矿物质,形成了金佛山地区储量丰富的硝土矿藏。
自南宋开始,金佛山熬硝作为一种产业便延续了700多年,留下众多熬硝遗址。据《南川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川知县张涛为修从南川三泉通往马嘴的四十八渡山路,便使用了火药进行爆破。张涛在《新开四十八渡山路碑记》中写道:“石炮之工,较斧斤之力,费半而功倍。”说明那时,火药已用于修建山路了。当时的火药,很可能就来自金佛山自产。
据当地老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金佛山地区交通落后,为改变面貌,南川着手修建城区到大观、鸣玉、头渡等乡镇场的简易公路。政府曾动员群众去金佛山熬硝、采硫磺、烧木炭,自制火药,用于开山修路。一位名叫广仲福的熬硝工人回忆说,1958年,县里要求每个生产队抽人到洞里熬硝。熬硝队从上年九月进洞,次年三月才出洞,把铺盖、席子、水桶等生活用品都带进洞里,要在洞里吃、住数月之久。有的洞同时有一百多人入住熬硝,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要出三四百斤粗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川人民硬是用自产的炸药修建了南大路、南涪路、南头路等县乡公路,改善了金佛山地区的交通条件。
这可能也是最后的熬硝人。随着新型炸药的使用,土制火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金佛山地区数百年的熬硝历史也画上一个句号。(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