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岁东水门 重庆正东老城门

这是重庆17座古城门中仅剩的两座之一 早年是通往南岸龙门浩主要码头 □杨耀健

版次:009    2025年05月14日

在重庆17座古城门中,如今能看见的仅有两座,一座是陆上的通远门,一座便是滨江的东水门。这座城门建于明代初年,是重庆城正东的城门,位于翠微门、太安门之间。由于它正对南岸真武山,民谣云:“东水门,真武山,四方古井。”

历史悠久的这座东水门,讲起来也是故事多多。

1

位于正东 风光一时

从清代末年的老照片上看,东水门建在临长江的半山坡上,雄伟壮观。

照片上显示,在坚固的城墙上,有三层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它虽然没有瓮城,穿过城门不远,却有一座文昌阁,共三层楼台,远看像是宝塔。在老照片上,东水门城门与文昌阁连成一片,混为一体,交相辉映。可谓城楼回廊处处玲珑,三檐四簇层层翱翔。

东水门早年是渝城通往南岸龙门浩的主要码头,江边的小木船无数,坐满乘客就要横渡长江,来回摆渡。冬春枯水时节,此处会退出一大片沙滩,被称作沙嘴,与朝天门的沙滩连成一片。由于这里过往的旅客多,船工、挑夫之类的下力人也在这里出入,小商小贩看到商机,便在附近搭棚为市,以木板为桌,垒石为座,形成一片简陋的商业区。穷苦百姓亦沿江搭建简陋的棚屋,水涨搬迁,水落复还。

沙嘴摊贩卖的东西大多是便宜货,除了蓑衣、棕披、斗笠,就是草鞋、麻窝子(像布鞋的麻鞋)。货摊所卖的也有居家什物,多半来自收荒匠和贼娃子,间或有旧皮袍、皮鞋、毛毯、钟表、瓷器等叫卖,识货者可能买到中意的东西,但大多数旅客容易受骗上当,抱怨手气不佳。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在此前后,朝拜的节庆活动便带来城内和外地的香客。东水门码头一带,从早到晚都有成群结队的香客,打着献茶会、献盐会、献花会的黄色旗帜,等候乘船过江。戏班子和武术队的成员,也在排队之列。江岸边的小吃摊,一眼望不到头。这时,原来在其他码头揽客的木船,大多会赶来东水门拉生意找钱。

1925年合记肇明石印公司刊刻的《新测重庆城全图》,刻画出那时的东水门已十分繁华。城墙外的沿江水域,标明有大码头,有水码头。城墙内的陆地,北面标明有石门坎、报恩寺、万寿宫等建筑,南面标明有禹王庙、广东会馆、黉学街、太华楼等建筑。民谣中的四方井,标注在广东会馆附近,据说是一个大水井,四时不竭,可供饮用。

20世纪20年代,在南岸弹子石、野猫溪设有屠宰场,渝中这边的屠宰场在东水门,载运过江的牛直接牵到这里,后来才迁往南纪门。当局明文规定不准宰杀耕牛,在东水门设有检查站,但牛贩子总会设法蒙混过关。他们给牛喂一种什么药,牛嘴四周会出现泡沫,然后就说是病牛,获得宰杀许可。

2

生意兴隆 会馆扎堆

到清代末年,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的物资集散中心,不少外地商人来此做生意。

据《巴县档案》清嘉庆六年(1801年)关于牙行牙贴的禀文称:“渝城原额引贴计151张,现在开行者计有109张,余贴存滞,并无开设。”所谓的引贴,就是营业执照。在领贴开行的109户中,“查得江西省开行者共40户,湖广省开行者共43户,福建省开行者共11户,江南省开行者共5户,陕西省开行者共6户,广东省开行者共2户,保宁府开行者共2户。”竟然全是外地商人开办的商行。

根据开埠后的1892年统计,已有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南、山西、陕西、云贵等9个外省会馆。这些会馆广泛参与重庆的贸易,起初主要经营棉货,后来介入洋货的进口、山货的输出,规模越做越大。为发展重庆商业贸易,湖广等省移民功不可没。

各省会馆的商帮,起初申报的主营项目是棉花,后来兴趣逐渐扩大。重庆开埠后,云南的火腿、烟草,贵州的窖酒、药材,四川的蚕丝、桐油,本埠的猪鬃、白蜡等,都是他们经营的项目。还有英国的毛呢、花纱,日本的五金器材、味精,美国的颜料、油灯,印度的香料、首饰等,也进入他们的货物清单。

那时,众多的外省商人随同新交的三朋四友,在石台阶爬上爬下,闯五州荡六合。东水门一带货栈连片,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那时的东水门一带,走几步便有一家小餐馆,蒜泥白肉、麻辣小面和牛肉锅盔卖得上好。临江的茶馆里,说评书、唱川剧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推牌九、押单双的吆五喝六,所以总是座上客常满,壶中茶不空。

各省会馆是外地商人早年在重庆建立的联络处,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多是工商业者的同乡会馆。会馆常有活动,或集会、或宴请、或祭祀乡贤、或照顾乡民、或联络乡谊。一有活动就要请戏班子来唱戏,鼓乐喧天。据史料记载,英国冒险家立德乐在重庆建立洋行,开张之日便在湖广会馆大宴宾客,连续四天四夜,既吃饭也看戏。

东水门一带还有本埠最早的钱庄和银号,如“源通”“恒本”“志成”“安康”“义亨”等,它们是现代银行的前身,四处伸出敏锐的触角,吸收着宝贵的资金。

有这么多会馆、钱庄和银号集中在东水门,它的繁华是不言而喻的。

3

风风雨雨 迎来新生

长江滨江公路未建成前,东水门在下半城的区位很重要,这里连接小什字和大什字,附近又是朝天门和道口的模范市场,更有人流络绎不绝过江。从东水门正街下去一个长坡,就是东水门的城楼,城墙外面是码头和捆绑房子。那时候贫民住在河边,自建吊脚楼,夏天涨水要搬家,但也能捞到浮财,如上游冲下来的木料、杂物等。

随着交通发展,东水门地位一落千丈。1927年,海棠溪义渡事务所购置2艘汽船,开办了公共轮渡,从储奇门与海棠溪之间往返,带走了部分过江乘客。

1929年重庆建市,南区干道马路动工,先修成南纪门至菜园坝路段,1933年至1935年修成陕西街至南纪门路段。按这个进度计算,东水门城楼和城墙至少会在1933年前拆除。

亲历者柳世荣回忆说:“我看见他们扛着工具来拆城楼,就是把它一层层扒掉,砖木掉在城墙外,木料被人捡走做发火柴。虽然东水门城楼已经破旧不堪,但那些再熟悉不过的建筑,从小陪伴我度过好多日夜,如今化为一片废墟,真是心痛得很。”

拆除城楼不说,还要开挖宽度为9.3米的车道、两旁各为3.3米的人行道,将原先融为一体的东水门片区一分为二,伤筋动骨。老街的韵味被抹掉,老居民仿佛失去了一部分自己的肢体,好长一段日子,总有原住民在瓦砾堆附近徘徊。

所幸的是,在马路红线的北面,城台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至今犹存,让我们增加了历史感知。

抗战时期,轮渡公司开辟了储奇门至海棠溪、朝天门至弹子石、朝天门至龙门浩、南纪门至黄桷渡等9条轮渡航线,却没有一条以东水门为起点的。因此凡是去南岸的旅客,这时全部流失,木船也没有了。

1940年的东水门正街有200多米长,在《巴县志建置街道表》中,它的名字叫做东水顺城街,沿着城墙分布。街上有一家副食店、一家油蜡铺,老城门口有一个茶馆、一个饭铺,主要是下力的人去吃蒸菜和帽儿头饭。还有一家取名为“信丰”的米厂。

“信丰”米厂老板的后人曾国均女士回忆说,在她的印象中,东水门一带是民居集中的街道。她最记得东水门有个院子住了十多户人,里面有“下江人”(抗战时重庆对长江中下游来渝外省人的称呼),有打铜街银行的职员,有纪功碑修表的技工,以及轮船公司的船员。在东水门正街对面的太华楼巷、报恩堂巷,还住了不少有钱人。曾国均的公公到了晚年,还经常去水巷子找严老七、严老八下象棋,那都是他几十年的老朋友,以前重庆城金融界的富商。

尽管芭蕉园、湖广会馆的房子古色古香,东水门还是逐年落寞。然而,凭着残存的东水门城台,它得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东风会吹到这里。

2003年12月,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举行开工典礼。2005年9月,会馆群竣工开放。2014年3月,东水门大桥通车运营。2023年9月,600多岁的东水门城门,以及它连接的400余米城墙,正式启动全面修缮,将再现昔日风貌。

掘开厚厚的黄土才会发现重庆人的根。事隔多年,正是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带给我们新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对故乡深切的热爱。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