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台湾老人回归故乡奉节

我的根在三峡 叶落归根伴父母

版次:006    2025年05月16日

李志夫老人与重庆的亲友们团聚

“亲人们,再见了,我还会回来的!”5月13日下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著名学者、百岁台湾老人李志夫向30多名送行的亲人深情告别。

或许意识到此生返乡的机会不多了,李志夫老人几次从轮椅上站起来,他示意女儿放开搀扶,努力地伸直腰板,将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一次次奋力向亲人们挥手。

现场一片哽咽。

离家

家乡奉节成了无法阻却的思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道出无数台湾游子的思乡之情,李志夫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李志夫是奉节县青莲乡人,有兄弟姐妹8人,他16岁时那年参军,随后去了台湾。从此两岸隔绝,音信全无。

到台湾后,李志夫决定弃武从文,34岁时考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学期间,重庆籍著名台湾作家三毛还是他班上的插班生同学。

李志夫大学毕业后留学印度,主研印度文化、哲学及佛学。学成返台任教,与星云大师搭档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院,后来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是研究印度文化与佛学的知名学者。

回乡

当年发小再相逢已是花甲老人

在台湾,李志夫和众多大陆游子一样,饱受思乡之苦。1987年两岸关系“破冰”后,李志夫一连写了6封信,寻求与在大陆的亲人取得联系。在一封信中,急于知道大陆亲人现状的他,在收信人一栏,一共写了8名亲人姓名。

1988年8月,与奉节老家的亲友取得联系后,老人喜出望外,第一时间飞赴奉节老家,看到兄弟姐妹和当年的发小大多已是花甲老人,他和亲友们皆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此后,李志夫先后多次返乡讲学,曾四次回到奉节老家,与亲人们团聚。近年来,老人年岁越大,乡思越浓。今年春节前,他在重庆的晚辈准备去台探望,但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他们过不来,我就回去!”越是难见越是思念!老人本不想长途奔波,但思乡心切,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困难,我一定还要回一趟大陆,回一趟重庆!子女们非常理解并支持老人的想法,并决定两个女儿随行陪同,老人兴奋极了。

4月28日下午,老人一行搭乘的飞机到达重庆江北机场,回到魂牵梦萦的重庆。

“实在是不容易!”在接机的车上,老人的女儿告诉重庆亲人,在一个月前,老人便处于思念、盼望、兴奋、激动之中,每天都在念叨“我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在这期间,老人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自律,生怕万一有个小感冒或者拉个肚子什么的,影响回乡安排。

助学

他资助的孩子长大了

4月28日,在机场迎接的人群里,重庆某教育公司总经理李应慧是他的侄孙。“感谢五爷爷当年的培养,我们能有今天,永不忘记您的恩情。”

得知李应慧如今事业有成,老人十分开心:“你长大了,有出息了!”

原来,1988年老人首次回乡探亲时,看到李应慧和他的双胞胎弟弟,十分疼爱,觉得俩孩子是好苗子。当得知两兄弟十多岁却面临辍学时,他当即决定资助他们上学:“只要你们能读书,能读到什么程度我都资助!”

不仅支持自己侄孙,只要姓“李”,只要是300年前从湖广入川的同一个始祖的后代,不分亲疏,本家所有读书人,他都支持。李志夫老人还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稿费,成立了奉节县首个“家族奖学基金”。在长约20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数十位后生晚辈在求学路上受过李志夫老人的资助,不少学生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至今,李应慧等晚辈仍珍藏着老人寄给他们的十多封书信。这些书信对他们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李应慧兄弟俩也是50岁出头的人了,可每次拿出老人家寄给他们的书信,重读信里满是期待和关爱的句子,他们仍不免心潮澎湃。

归根

“以后我的骨灰撒在父母坟上”

在渝探亲期间,李志夫得知在城镇化浪潮中,他所在的奉节大有山李氏一族如今已有上百人居住生活在重庆中心城区,禁不住连声叫“好”。

老人回渝第三天,重庆的亲人们特地为老人举办亲友会,至亲好友200余人从各地赶来,聆听老人教诲,送上真诚祝福。

在亲友聚会上,老人不顾年岁已高,主动要为后辈们“讲几句”。他告诫后人:“勇敢正直、忠厚善良、大度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良好家风,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这些根本不能丢不能忘。”

他鼓励后生“对自己要说‘行’”。席间,他还指着年轻的一代带头让大家一起呼口号:“你是我们的希望!”老人语气铿锵,很有感染力,在座的都深受教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和亲友们的沟通交流中,老人的话语里仍不时冒出渝东的方言土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年两岸关系“破冰”后,得知父母均已不在人世,李志夫十分悲伤,第一时间回到老家为父母扫墓、立碑,没能为父母尽孝一直是老人心中的一大遗憾。

李志夫对生死看得很通透。三年前,他就在台湾办理了器官捐献事宜。“为了让后辈知道,从这里走出去一个百岁老人”,他在祖父坟前建了一座衣冠冢,并将自己的两颗牙齿、一缕头发、两件内衣交给在重庆的亲人。“我百年后,这两颗牙齿、头发和穿过的衣服葬在衣冠冢下,骨灰撒在父母的坟上就行了。”他说,作为一名游子,最对不住的是父母,“我生不能尽孝,百年后要陪伴他们,和他们相聚。”

在渝期间,老人的侄儿侄孙们拿出专门到奉节老家去拍摄的衣冠冢照片、视频,播放给老人看。老人激动不已,道:“只有下次再回老家看看,再为父母扫扫墓。”

传承

他在故乡寻找到了学术传承人

此次回渝探亲,李志夫毫不隐讳自己要办的另一件“大事”:确立自己的传承人。

李志夫曾长期在大学任教,创办佛学研究所,学术成就卓越,先后发表重要学术论文70余篇,有专著、译著20多部。自1988年返乡探亲后,他多次奔走于两岸,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重庆佛学院等数十所院校访问、讲学,为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多前,老人提出,由于自己的三个子女均晚婚未育,他希望大陆的李家后人能有人继承他在哲学、佛学领域的学术“衣钵”,能带头系好两岸亲人之间的“亲情纽带”。经家族大会酝酿,大家推举出了一名较为合适的传承人——他四哥的儿子。老人对其品行、学识非常认可,对其作为他的传承人十分满意。在渝期间,老人将很多时间放在了与自己的学术传承人沟通交流上。回渝十多天,李志夫老人实现了自己的一个个心愿,也办妥了一件件自己十分在意的“大事”。

这位从三峡走出的奉节老人,在期颐之年以自己的方式执着地宣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