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岁随父学艺 博采众长、自成一派

梁平鼓痴

版次:009    2025年05月16日

表演癞子锣鼓

□李玮

城市的车水马龙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悠扬弦音,悠悠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近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公布,重庆梁平礼让镇癞子锣鼓传承人贺志灿赫然在列。癞子锣鼓堪称民间艺术瑰宝,其音乐艺术风格别具一格,铭刻着先辈们的生活印记,饱含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深厚情感。

笔者见证了贺志灿的传承历程,那些点点滴滴的付出,着实令人感怀。

1 癞子锣鼓可“登堂入室”

贺志灿出身乡村,小名灿儿,成长于癞子锣鼓民间艺人家庭,年少时便与癞子锣鼓结下不解之缘。

梁平癞子锣鼓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传说,有位皇帝对打锣鼓情有独钟,一天闲来无事,就让身边随从打锣鼓。当时缺一人打马锣,听闻狱中有合适人选,便派人找来。此人聪慧能干,马锣打得极出色,皇帝大喜,便将他留在身边。因此人是犯人,身份特殊,不能与常人平起平坐,只能站着演奏。于是皇帝立下规矩:唯有他一人演奏时需站着。此后,演奏时打马锣的人都站着演奏,此规矩延续至今。也正因如此,马锣又称作“站场”。

癞子锣鼓在民间艺人行业中拥有较高地位,在各类民俗活动里,其他行当的艺人只能在院坝、屋檐过道上就座演奏,唯独癞子锣鼓能进入主人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正房。

贺志灿告诉笔者,梁平癞子锣鼓因其创始人的绰号叫“癞子”而得名。全国各地锣鼓流派甚多,但梁平癞子锣鼓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它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的锣鼓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等。

据清代梁山县(现重庆市梁平区)人蓝选清的《竹枝词》记载:“锣鼓梁山最有名,迎春相赛一齐行,归来笑向儿童问,今日是输还是赢。”显示梁平癞子锣鼓明清时已广为流传,深受大众喜爱,也是梁山灯戏、梁平吹手、梁平孝歌、梁平傩戏、礼让草把龙、高台狮舞、彩龙船等项目必不可少的伴奏器乐。

曾有人将癞子锣鼓戏称为“癫子锣鼓”,不过梁平西山片区还有“牵子锣鼓”,作为梁平锣鼓的另一流派在虎城、碧山等地流传。“在不少演出现场,外地主持人稍不留意,就会把它说成梁平癫子锣鼓。”贺志灿苦笑着调侃,“明明是‘癞’,却硬念成‘癫’,怎么就区分不开呢?”这或许是因为癞子锣鼓艺人演奏至高潮时,会迸发出激烈忘我的状态,怪不得有人戏称贺志灿为“鼓痴”。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癞子锣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 6岁的贺家班“少班主”

贺志灿天赋极高,6岁随父学艺,常跟着父亲的锣鼓班奔波于各地,成为贺家班少班主。长期耳濡目染与勤奋练习,让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派。

1998年,贺志灿接过父亲的班,独立带班。他收阳国斌、阳国寿、阳国建为徒,经他悉心教导,三名徒弟技艺精湛,能熟练演奏四十个引子。如今,三名徒弟不仅活跃在民间活动,还培养出新一代弟子,为梁平癞子锣鼓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贺志灿的演奏风格独树一帜,将梁平癞子锣鼓“音韵起翘、轻重缓急、干净洁白”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除在演奏方面造诣深厚,贺志灿在曲牌创作上同样成绩斐然,创作出《龙凤呈祥》《喜盈门》等十多个新曲牌,还编写了《梁平癞子锣鼓曲谱》等教材。他珍藏的26件响器、原始手抄本及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等,是研究梁平癞子锣鼓的珍贵资料。

3 组建首支女子癞子锣鼓队

在癞子锣鼓传统观念里,长久以来存在“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贺志灿却打破传统,成为改写这一艺术传承规则的先行者。

2007年,他萌生大胆想法——成立一支女子癞子锣鼓队。梁平癞子锣鼓一直为男性所主导,女性鲜少参与,许多人对他的想法表示怀疑,可贺志灿坚信女性同样能将其演绎得精彩绝伦。

贺志灿的妻子李东明,本是一位普通家庭主妇。当贺志灿决意打破传统,收妻子为第一个女性徒弟时,李东明满是犹豫,害怕自己学不会。贺志灿鼓励她说:“只要你有学习的意愿,我必定能教会你。”在他耐心细致指导下,李东明慢慢掌握了技巧,进而能熟练演奏简单曲目。

贺志灿的女儿贺小恩,从小在父亲的锣鼓声中长大,贺志灿由此期望她成为新一代传承人。贺小恩聪明好学,悟性极高,在父亲悉心指导下,很快掌握复杂演奏技巧,能熟练演奏“十八癞子”等经典曲目,如今已是梁平癞子锣鼓区级传承人。

有了妻女做活广告,贺志灿信心倍增。他在当地挑选了32名对音乐有兴趣的女性,其中大多是村里忙于家务农活、几乎没有音乐基础的家庭主妇,训练就此艰苦展开。起初,队员们连基本乐器操作都不熟练,更别说演奏复杂曲目。但贺志灿没有放弃,耐心教导,一遍遍示范。经过几个月训练,女子锣鼓队终于能熟练演奏10个以上的引子。

2008年春节,女子锣鼓队首次登台表演,她们凭借精湛技艺和饱满热情,将梁平癞子锣鼓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村民们纷纷点赞:“没想到我们村的女子也能把锣鼓打得这么好!”

此后,女子锣鼓队多次参加文化活动,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也为梁平癞子锣鼓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4 他是学员们的“贺师傅”

为让古老艺术后继有人,贺志灿走进学校和社区义务教学,学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贺师傅”。

2006年,礼让镇小学(现来宝小学)向贺志灿发出邀请,希望他担任癞子锣鼓传承班指导老师。彼时,学校虽对非遗传承满怀热忱,但孩子们对这门古老艺术却一无所知。贺志灿初次踏入教室,面对孩子们好奇又兴奋的目光,决定从最基础的乐器演奏教起。他轻轻敲击鼓面,耐心说道:“小朋友们,梁平癞子锣鼓的魅力,就藏在这节奏与韵律之中,大家要用心去聆听、去感受。”没过几节课,孩子们便能敲出简单的节奏。

学校举办非遗展示活动,贺志灿带领学生们参演。演出结束后,一个孩子兴奋地跑到他面前,喊道:“贺师傅,没想到这些老物件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我也想成为传承人!”这句话,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贺志灿“非遗进校园”的信念。此后,他逐步将传承工作推广至梁平的多所学校。

自2006年起,贺志灿在当地小学先后开设了16批基础班、提升班和精英班,培养学员1600余人。这些学员基本掌握了演奏技巧,能演奏10个以上梁平癞子锣鼓的引子。精英班的学员技艺精湛,部分学员还登上了央视音乐频道。

同时,贺志灿也没忽视家庭与社区的力量。2005年他在家中开办培训班,招收了30名徒弟,这批徒弟很快便在各乡镇的癞子锣鼓班崭露头角。同年,礼让小学音乐老师唐孝斌拜入其门下,如今唐孝斌已成梁平癞子锣鼓区级传承人。2006年,来宝小学音乐教师杨丽娟也跟随贺志灿学艺,现在也成为区级传承人。

贺志灿常说:“传承,不只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延续。”在他带动下,徒弟们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5 古老艺术

四上央视绽放新光

在梁平,贺志灿堪称癞子锣鼓的“代言人”。他带着徒弟四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并在各类梁平癞子锣鼓大赛中屡获佳绩。

2010年,贺志灿带着年仅10岁的女弟子眭淼,登上央视《民歌・中国》舞台,笔者有幸一同前往。站在国家级舞台上,笔者身处现场,也紧张得手心冒汗。后来贺志灿说,当看到眭淼坚定的眼神,使命感刹那间便盖过了紧张。表演中,贺志灿敲响二鼓,清脆有力的鼓点犹如激昂的冲锋号,瞬间将全场气氛点燃。眭淼与其他队员配合默契,马锣、钹、大锣等乐器奏响独特的旋律……演出结束后,他们赢得了高度评价。

后来,贺志灿还两次带领癞子锣鼓队参加央视七频道《乡约》栏目的节目录制。2022年,他还接受了纪录片栏目《发现之旅》的专访。

央视平台犹如一扇巨型窗口,让梁平癞子锣鼓走进了千家万户。贺志灿感慨:“央视舞台不仅给了我展示的机会,更让我看到梁平癞子锣鼓的未来。希望有更多人关注非遗传承,关注我们的文化根脉。”

梁平癞子锣鼓知名度一路攀升,2008年和2018年,贺志灿所在的礼让镇凭借梁平癞子锣鼓这一非遗项目,两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4年8月,贺志灿被评为“重庆好人”;同年,获评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2021年,他和梁平癞子锣鼓“1+1+6”志愿服务项目获“全国学雷锋先进典型”。

贺志灿坚信,传承绝非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绵延赓续。只要有人关注,我们的传承之路就充满希望。

(作者系非遗传承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