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约长桂

版次:011    2025年05月16日

□黄应森

巫溪有两个长桂:一个是乡,后与万古乡合到一起,还是叫长桂乡;另一个是长桂村,属通城镇管辖。长桂乡十几年前去过一次,人口稀少,发展也不太好。长桂村一直没机会去。

今年清明,恰逢休息,我和几个文友邀约一起去看李花。在我们去的头一天,通城镇政府在长桂村举行了盛大的李花节,光游客就有四五千人。我们上午到长桂村的时候,还飘着小雨。一路上,看见的是青砖白墙和满山的绿。偶有几处土墙屋,看上去也十分地干净整洁。我的二爸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常去他家玩,记忆中的农村和眼前的农村有天壤之别。记忆中,农村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一遇下雨,脚上全是黄泥,没走几步就要使劲地甩,否则根本没办法前行。而今,我们看到的是与城市一样的柏油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到了长桂村,到处都是晶莹的李花,风一吹,芳香扑鼻,更像仙女在跳舞。真想闭上眼睛,让时间停止转动,让芳香停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其实长桂栽李树,也是最近五六年的事。五六年前,田地不是荒着,就是种些瓜果蔬菜,村民的生活品质没有根本改善。和周边富裕一些的村子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长桂村的村民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

长桂村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始了华丽的转变。巫溪县政府和通城镇政府根据长桂村的土质特点和气候特点,在广泛征求专家和各方面的建议后,决定栽种李树。栽种李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因为品种不对,加上村民缺乏栽种技术,存活率不高。经过反复实践和摸索,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大,村民的脸上也乐开了花。

我有个文友这几年一直在驻村。他告诉我,栽种李树虽没有种瓜果蔬菜那么麻烦,但也不是栽了什么都不管,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锄草,都得按规矩来。这满山的李树不仅是村民的心血,更承载着几代人致富的梦想。

吃了午饭,天已经放晴,在花香的滋润下,空气格外清新。我们一行人往李花最多的地方走去。巫溪县委、县政府为了推广巫溪翠李,投资几百万元修建了长廊,走在上面,如果穿上唐装汉服,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们遇到正在地里劳作的熊大爷,他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向他请教种李树的知识。熊大爷指着枝丫上白色的花瓣告诉我们,前段时间打了两天冰雹,枝丫上朝上的花瓣受了损伤,好多已经死了,不能挂果。朝下的花瓣基本没事。我们仔细一看,朝上的花瓣无精打采,朝下的花瓣则鲜活得很。他说果结密了也不行,个头不大,影响质量。他还自豪地说:“全队有6人栽种李树,我的规模最大,有1000棵,可以卖十五六万,除去成本,净利润十万出头。”熊大爷今年已经71岁了,岁月在他脸上写满了沧桑,更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顺手一指,说李树后面就是他的家,还邀请我们七月份收获李子的时候到他家搞野炊。

一旁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整个长桂村1100多人,常住人口700多人,有100多人在栽种李树,最多的可以赚三四十万,最少的也有四五万。李树经济让不少长桂人尝到甜头,现在有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加入到种李树的队伍。同行的姚老受到启发,铺好笔墨纸砚,哗哗哗几笔龙飞凤舞,一株漂亮的李树跃然纸上。谭美女则弹起了古筝。

满山的李花在风中飞舞,遍地花香,跟着春天的脚步,慢慢走向春色深处。

(作者系重庆市巫溪县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