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舅

版次:011    2025年05月16日

□莲之语

“从对面奔来一骑战马,马上一位白袍将军,手端金枪,身长八尺,一表人才。韩昌吓了一跳‘什么人’?‘俺乃杨令公之子、佘太君所生、你家六爷杨景杨延昭是也!’”这个在20世纪70年代末夏日乡间傍晚的院坝里绘声绘色地说着评书《杨家将》,令满场父老乡亲笑逐颜开、高声叫好的人,就是我20岁出头的幺舅。

这样的经典场面,在我少年时的脑海里定了格,以至此后一见评书二字,幺舅的形象便跃然眼前,栩栩如生。

其实,幺舅不是说书人,也不是演员,那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初中毕业。但幺舅喜欢看书,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我不知道他哪来的钱买书。当我稍大一些,可以勉强看一些小说的时候,幺舅家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在那里,我陆续看了《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红楼梦》……可以说我的文学启蒙,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幺舅年少时就没了母亲,刚成年之际父亲也过世,然后就一个人生活在两个哥哥嫂嫂及一群侄儿侄女的旁边。因为是老幺,所以几个侄儿侄女和他差不多算同龄人,大家就玩到了一块儿。记忆里,幺舅是一个注重仪表,礼貌、热情、才华兼具的人,很有人缘,也帅,我们这帮小辈都很喜欢和崇拜他。

记得每次过年的时候,很多亲人聚在一起,那种热闹和欢腾的场面非常温暖。这时,幺舅便开始发挥组织才能,召集所有的亲人举行新春文艺演出。幺舅亲自带头,侄儿侄女们也各显身手,表演自己的拿手戏,不表演的长辈则当评委。幺舅说评书、吹口琴、吹笛子、拉二胡,我和表哥表姐们讲故事、诗朗诵、唱歌、跳舞、变魔术……我母亲、幺妈及几位长辈则打起了年宵,现场极尽欢乐,把村子周围的人都吸引了过来,好多人还主动参与表演,众人乐乐的场景,把过年的欢快气氛推向高潮。晚会最后,还有评奖环节,奖品是生活和学习用具,都是幺舅自己掏钱买的。

幺舅是极具亲和力的,朋友多、人缘广。小时候看电影,都在学校大操场露天放映。放电影当天,兴奋的人们带着板凳、椅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大操场,人密密麻麻、挤挤挨挨。这个时候,也是那些精力过剩的地痞蛮娃一较力量、大秀肌肉的显摆时机。电影开始阶段都是很有秩序的,一般放到半场,操场的某个区域便会开始骚动起来,偶尔还会打架斗殴,然后是人群乱涌,大人叫小孩哭,现场一片混乱,这时的村社干部往往也无力阻止。有好几次,在这关键时刻,都是幺舅拿着特别亮的手电筒,奋力扒开周围人群,挤到斗殴者身旁,将手电筒强光射向他们,化解了一次次危险。那时的幺舅,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英雄!此后,每次放映电影,好多人都会关注幺舅,只要看见幺舅在,大家就觉得安全和踏实了许多。

后来,幺舅当上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时值知青下乡运动,那些青春蓬勃、多才多艺的知青,在幺舅带领下,劳动之余常常组织唱歌、跳舞、拉琴等表演,有时还组队外出比赛,屡屡拿奖。幺舅还组建了篮球队,去邻近的大队比赛,幺舅当裁判,很是风光。凭借多才多艺,幺舅还打动了一个美丽姑娘的芳心。最终,那个聪明漂亮且追求者众多的女孩,成了我的幺舅妈。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们村上的热门美谈。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