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游

版次:008    2025年05月19日

指导老师:代静

渝北区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学五年级6班 彭子芮

翻开《西游记》这部沉淀着五百年智慧的巨著,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奇幻之门。吴承恩以如椽大笔勾勒出的取经之路,不仅是一段降妖伏魔的传奇史诗,更是一曲关于人性淬炼的磅礴交响。当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抵灵山时,我触摸到的不仅是泛黄书页的温度,更是中华文明对理想人格的永恒叩问。

在这幅长达百万字的浩瀚画卷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象征着破除虚妄的智慧锋芒,却在紧箍咒下学会收敛与敬畏;猪八戒以憨态可掬的世俗模样调和着取经路上的肃穆与孤寂;沙僧用负重前行的背影诠释着坚守的意义;唐僧则以坚韧的丝线将散落的明珠串联成璀璨的璎珞。这种匠心独运的人物设置,暗合着中国哲学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也是我们“和美少年”的特点“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当个性鲜明的个体在共同目标下形成命运共同体,不同的特质化作互补的光辉。

细观八十一难的叙事密码,每个劫难都是对“完整人格”的拆解与重组。三打白骨精的戏剧冲突,实则是冲动与克制的博弈;途经女儿国的旖旎情愫,丈量着人性与佛性的距离;真假美猴王的镜像迷局,叩击着本心与妄念的边界。当孙悟空最终摘下金箍又主动戴回时,那个曾经大闹天宫的顽石,已然在磨难中雕琢成了通体澄明的玉璧。

这部写满神魔志怪的奇书,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启示。犹记去年我们合唱团参加比赛时,团队里有活泼跳脱的“悟空”,有稳如磐石、不急不缓的“沙僧”,也有遇到困难就想回高老庄的“八戒”。当我们的王老师和徐老师以唐僧般的信念凝聚共识,最终让那些个性棱角都成为了攻克难关的利器,团队最终取得成功。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或许正是经典不朽的奥秘。

合上卷帙,窗外的玉兰正绽放在春寒料峭中。取经路上的马蹄声渐渐远去,但那份对精神净土的追寻从未停歇。吴承恩用魔幻笔触勾勒的现实寓言,始终在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取经之路不在十万八千里外的灵山,而在每个人破除心中魔障的修行之中。

【教师点评】

作者精读《西游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读后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将这种感悟运用于实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气势。这篇作文是学生将经典阅读与个人表达结合的良好尝试。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学一直重视阅读。教学中,可通过“精读片段—仿写训练—主题创作”的路径,深化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