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调研”第一站

美国“老铁”体验人民公园相亲角

版次:005    2025年05月20日

约拿在重庆街头

约拿(右一)在相亲角

当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通过短视频认识重庆,29岁的约拿(Jonah Stepaniak),一名来自美国一家新能源公司的工程师,选择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踏入城市、融入人群,一步步靠近这座魔幻之城的独特灵魂,了解城市交通、新能源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混合生态”。

此前,约拿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重庆”这个地名,并且发现“在短视频里,它像电影里的场景”。大学期间,约拿曾经辅修中文,并在2016年时赴中国香港交换学习,这些都让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也让他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不以游客身份走马观花,而是以观察者和学习者的姿态展开一场“调研”,近距离感受重庆的真实节奏。于是,今年3月7日,约拿来到重庆,正式开启为期一周的“调研式旅行”。为此,他特意联系了自己的老朋友艾伦(化名)——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两人在艾伦留学美国学习金融期间相识,约拿经常用“蹩脚”的中文和艾伦谈天说地。艾伦评价约拿说:“他对城市有很细致的观察力,我们一起聊技术,也聊文学。”就这样,艾伦特意为约拿定制了一份独特的“旅游攻略”,希望为他“种草”(通过社交媒体推荐和分享美好的事物)一个真实多维的重庆。

“调研”第一站:洋小伙闯入人民公园相亲角

约拿原以为,第一站会是洪崖洞或解放碑这样的热门景点。但艾伦有不同的安排:“我想让他看的不仅是洪崖洞的美丽夜景,还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的。”于是,他把“调研”的第一站定在了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一个观察重庆家庭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窗口。

3月8日上午9点,约拿在艾伦陪同下来到人民公园。公园林荫之下,铺开的布单与纸张密密麻麻写着年龄、学历、房产状况。艾伦还专门准备了一份双语简历,A4纸张正中是一张约拿穿着夹克的照片,下方注明:29岁,美国籍,新能源工程师,身高1米9,兴趣是运动、看书、旅游。不过,两人都知道,这些煞有介事的准备只是为了让约拿获得更加深度的体验。“我并非真的来找对象。”约拿笑着说,“但这是一个观察城市关系结构的入口。”

现场反应热烈,很快,一圈人围了上来,翻阅简历、打量面孔、提出问题。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有房没得?”约拿赶紧说:“我在美国有房。”但围观的叔叔阿姨的回应是:“美国的房子不算数,要在重庆买。”

现场的李大叔在旁围观了全程,他分享了自己总结的重庆特色婚恋观:“我们看年薪更看人品,看房子更看家风。”他的记事本上还记录着各种特殊技能:“会吃辣”“能陪丈母娘打麻将”“晓得哪个菜市场的花椒最正宗”……这种务实又充满烟火气的标准,让约拿想起了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中国话——“婚姻要接地气”。

约拿意识到,这里不是“简化版的社交平台”,而是一个媒介空间。李大叔给出的这些“特殊技能”,提供的是一扇观察重庆文化的窗口,展现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调研”第二站:陡坡急弯上试驾中国电动汽车

如果说相亲角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结构,那么重庆的交通系统与新能源布局,则体现出城市治理与产业方向的前沿。

在重庆的第二站,艾伦陪约拿试驾了两款国产电动车。坐进科技感十足的驾驶舱,约拿就被智能的中控和安静的加速技术震撼了。车辆轻松征服重庆的陡坡急弯,穿梭在立体复杂的魔幻街景中,最后精准找到泊车位。尽管因上牌问题没能购买,但这次试驾让约拿在新能源汽车科技与重庆独特地貌碰撞出的奇妙火花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硬核实力。

约拿还注意到,重庆的充电桩密度超出预期。“许多商圈、社区都有配套设施,充电时间也明显缩短。”约拿认为,重庆的复杂地形提供了严苛的测试条件,如果电动汽车能在这里大规模普及,说明系统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体验结束后,约拿不得不重新审视他曾经听闻过的一种观点——“中国制造廉价但质量不高”。“显然,这种判断已经落后于现实。”他坦言,“我们总在讨论‘中国电动汽车何时进入美国’,但现在看来,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市场准备好迎接中国电动汽车了吗?”

“调研”第三站:抗战遗址中追寻烽火记忆

要想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必须得回溯它的历史,而抗战史无疑是重庆城市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相亲角和一些网红景点,艾伦还带约拿去了很多历史遗址——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重庆史迪威博物馆、重庆飞虎队博物馆……而今年,恰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约拿来到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时,看到展区记录着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侵华日军对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轰炸,造成重庆3.2万余人直接伤亡,却始终没有摧毁重庆人民的乐观与坚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约拿肃然起敬,“他们用生命对抗了法西斯对文明的践踏”。

在史迪威博物馆的展柜前,约拿看到了史迪威将军在抗战时期荣获的勋章。约拿想起,自己的祖父也是一名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的军官,在他看来,这枚勋章象征着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的峥嵘岁月。参观结束后,艾伦对约拿感叹道:“我们的先辈在同一场战争中并肩作战,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我们一起吃火锅的今天。”

记者手记

“巴适”的叙事法: 在烟火与未来之间

在自己ID为“米豆兰德”的小红书账号上,艾伦记录了约拿在重庆“调研”的系列视频。视频中,约拿与一名普通游客无异,吃火锅、看夜景,甚至学着网上很火的方式,借助视角错位拍摄了让李子坝轨交“驶入”嘴里的视频。然而,这趟“调研式旅游”却已悄然在约拿心中留下了不一样的痕迹。

旅行结束前一晚,约拿与艾伦在解放碑附近吃火锅。他回忆起在相亲角听到的重庆话“巴适”。这个词语,他最初以为只是“舒服”的意思,但慢慢地,他理解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乐观、松弛与包容。

这一次旅程的相亲角体验,让约拿直观地感受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与烟火气。“父母相看,娃儿拍板”,相亲角的存在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保留了一处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缓冲区”,是父母对子女生活幸福的殷殷期盼。

转身走进重庆街头,迎面而来的是飞速驶过的新能源汽车;5G网络覆盖的每个角落,看到的是洪崖洞的璀璨灯光在抖音直播间实时闪烁。这座以火锅和群山闻名的城市,同样有着惊人的“赛博朋克”未来感。

而当约拿踏入纪念馆,触摸那历经岁月洗礼的砖石,往昔的烽火岁月在眼前一幕幕重现。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的建筑,那些在峥嵘岁月中坚守信念的人们,和这座城市此刻洋溢着的活力一并构成了重庆独一无二的灵魂。

历史与未来,在这座城市里似乎从未割裂。就像火锅里翻滚的红汤,既沉淀着岁月的香醇,又沸腾着新时代的热辣,最终都化作约拿听到的那句爽朗的重庆话——“巴适”!

文/聂祖嫄、刘雨洁、郭津诚、丁玲、廖晓婷 受访者供图

指导老师:谌知翼

总策划:刘丹凌、郭小安、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