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5月22日
□张华
重庆木洞老街旁边长江主干道,我看到几艘货轮喘着粗气,懒洋洋如蜗牛般,爬行在朝上游的江中;街边红色的、紫色的三角梅,在初夏阳光中怒放;我缓步走在木洞老街,身临其境感受昨天的那些故事。
阳光暖洋洋地照在我身上,浑身上下十分惬意。最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巴县银行”几个金色大字。
巴县银行创立于1940年,系官商合办的地方银行。1942年巴县银行在木洞设办事处,距今83年。由此可见,木洞这地方,当时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巴县银行木洞办事处,在历史长河中,早已灰飞烟灭。如今巴县银行木洞办事处的灰色房屋,全是复制品。不过,那段历史始终留存在人们记忆中。
我从大门进去,又穿过正厅,发现这栋房屋,一楼一底,有正房和偏房,屋内还有小院子,院子上方是天井,采光好,院内植物长势正茂。这里如今开的是民宿。
一
向前,邹家馆出现在我眼前,你很难想象得到,邹家馆曾是著名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革命军马前卒大将军邹容家族祖业,后传给邹懋功、邹懋恩。1949年后,邹家馆主人邹懋恩等公私合营,以后,成为供销社第二门市部,也叫百货门市部。院子和作坊成为供销社的百货库房。
很多人不了解,邹家馆在1949年前,有过曾经的辉煌。该馆位于木洞镇大码头(又名划子码头)的右边,占地5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是前店后院。前面临街是店面,就是酒馆,主要经营冷酒,就是只卖凉菜,不卖热菜。服务对象主要是船帮纤夫,每天傍晚一艘又一艘大型木船夜泊大码头,几百名纤夫船工蜂拥上岸,全街沸腾,邹家馆热闹非凡,通宵达旦,生意很好。可以这样说,邹家馆当时在木洞镇相当于船员俱乐部。
后院是住宿兼厨房,那个时候的住宿几乎全是大通铺,一个铺上可以睡十几号人,因收费低廉,船帮纤夫乐此不疲,客主双赢。不过住宿屋内,始终弥漫着汗臭、脚臭、屁臭味,呼噜声此起彼伏。该馆在长江边一面是一楼一底,底楼部分是槽房,就是酿酒的作坊。邹家馆的酒是自己酿造的,声誉和生意都很好。拿到现在来说,这种生意包赚不赔。
二
往前,在一栋灰色房屋前,我停住脚步,看到有这样的牌匾:“美英日商务代办”。在当时,这是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产物呢!那段屈辱的历史是不容忘记的。
民国初年,木洞镇相继设立了美、英、日商务代办机构。由此可见,木洞镇在当时的商贸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位置。在木洞设立的美英日总机构设在老街八洞桥钱德兴物资转运站旁边。木洞代办处主要收购桐油,然后,经代办处发往上海,出口国外。木洞当时出口桐油每年在200万斤以上。
三
往前走,木洞巡检司驻地,进入我的视野。房屋正门上方,悬挂着“木洞巡检司”牌匾;门前两边木柱子上,悬挂着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对联阐明执法只认法,不认亲故,为官要公正执法,不能区分亲疏远近。告诫官员:对有疑问的案件要慎重处理,从轻发落,以免造成冤假错案。巧的是,它和现代司法“疑罪从无”竟然如此相似。
伫立对联前,我沉思良久。
所谓巡检司,在元朝、明朝和清代,巡检司作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于现代的公安派出所,负责辖区内的治安管理工作。清朝时期巡检为九品官员,相当于现在低配的乡级派出所所长。
原巡检司衙门在中坝的五步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中坝人称那里为衙门口。由于木洞镇是进出重庆水上交通要道,又是云、贵、川、湘、鄂的物资集散地,后巡检司衙门移至木洞镇八洞桥。同时在豚溪口处设有巡检司分司,履行“验关取证”的职责。
正午的阳光,将巡检司这栋房屋,照得明晃晃的……
因时间关系,木洞老街还有许多古迹,我还没走到,夜幕就匆匆降临,远处,长江主干道上的航标灯,闪闪烁烁。夜风轻盈地吹过木洞老街,把街边的三角梅树叶和花片儿,吹得簌簌作响,仿佛还在叙说昨天的故事。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