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5年05月26日
沙坪坝区名校联合中学校初一年级14班 冉启彤 指导老师:常晶
阁楼木梯发出年迈的呻吟,灰尘在斜射的日光中跳着慢板。桌上有一本书,名叫《死了没埋的人》。120万字,一位91岁的老人,花20余年写成。字迹像江边礁石般粗粝。扉页上赫然写着一句:“等我们这辈人死了,还有哪个来讲川江的故事?”
书的作者居然是我的舅公。依稀记得每次家庭聚会,他都是最早离席的那个,临走时连句客套话都说得磕磕绊绊。母亲说他年轻时在长江上当过纤夫、做过船工,后来在长江水运干到退休。“跟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性子都硬。”母亲这样解释他的古怪。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他不近人情匆匆离席的背影,藏着怎样惊人的秘密……翻开那本《死了没埋的人》,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江水气息。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下了川江船工们的血泪悲欢:纤绳勒进血肉的痛楚、暗礁吞噬生命的瞬间、码头边等待归人的灯火……
退休后第十个年头,舅公用退休金买来《现代汉语词典》,在阳台上支起缝纫机改的书桌。母亲说他常写到子夜,稿纸堆里散落着降压药和冷掉的茶。某个清晨,我被持续的敲门声吵醒,原来是他自学电脑打字时遇到问题,来找父亲请教。之后每次去他家,都撞见他对着电脑屏幕练习打字,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缆绳般颤动。那时我只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笨拙的姿态里藏着怎样的执着?
那天,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前,观看记者对他的采访。舅公佝偻着背,身后整齐码放的手写稿纸几乎淹没了整个墙面。在采访镜头前,提起川江上的日子,一向古板寡言的他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这篇啊,写的是当年拉纤的兄弟。”说起在瞿塘峡抢救遇险船只的经历时,他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布满老年斑的手在空中比画出浪花的形状。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年轻时的他站在甲板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身影。
如今回想起他在小屋里佝偻的脊背,真像一张拉满的弓,将毕生的经历与情感化作利箭,穿透时光的迷雾。那些被岁月锈蚀的过往,原来早已在他心里长成了珍珠,化作他笔尖的星辰;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恰似纤夫勒进肩胛的绳索,在时光长河里拖拽出永不沉没的传奇。伴着江轮破浪时翻涌的白色航迹,老船工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长江之旅。
合上书页,江水的咸腥味似乎还在鼻尖萦绕。我终于懂得,有些人的故事不在酒桌的寒暄里,而在孤独的坚守中;有些人的深情不靠言语表达,而是用一生的时间来书写。
【教师点评】
文章从颇具悬念的书名入手,带我们一窥川江船工们的“血泪悲欢”。在现实与回忆的穿插叙述中,有舅公念念不忘的“深情”、孜孜不倦的“执着”。字典,降压药,冷掉的茶,几乎堆满墙面的“手写稿纸”,作者用细节实写舅公创作的不易;“浪花”“白色航迹”“长江之旅”,虚笔处体现作者营造文章整体氛围的努力。喻体的选择,对称句的使用,长短句的交替,都可见作者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