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敌人”、亲爱的师长……亲爱的高考同路人

版次:004    2025年06月09日

6月7日,字水中学,考场外陪考的家长。

周宏伟悄悄地拿出一个粽子挂件递给儿子周文杰

6月3日下午,李春玲老师在丰都县人民医院顺利生产,母子平安。

北碚一考生骨折,民警背考生到考场。

又到高考季,这一份以蝉鸣撕开的篇章,终将为学子们的梦想拓土开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与考生们共同作战的“同路人”,他们是家长、老师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者,与考生共同经历一段难忘时光的伙伴。他们的陪伴、支持和共同承担,温暖而有力量。本报采访了多位高考同路人,在这场道阻且长的陪跑中,听听他们有什么样的心声。

A

【关键词】

亲爱的“敌人”

女儿和父母对抗三年

最终跨过泥潭

6月7日,考完高考第一天的欣欣抱着妈妈哭了,往日不耐烦的脸上,全是孩子的无助和脆弱,再不见过去三年的暴戾和冷酷。

而就在40天前,林静和女儿欣欣的矛盾再一次爆发,这次女儿连学都不去上了,在家躺着。林静觉得无比憋屈,高中三年,她觉得对欣欣的关心无微不至,物质方面基本是要啥买啥,生活方面想吃啥吃啥,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成了敌人一样的关系?

整整三年,林静千方百计去学习如何和女儿相处,“像重新读了个大学”。

崩溃自残 失控只在一瞬间

4月26日,林静去接放假的女儿,欣欣再次说起,想报考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这事,林静和丈夫之前跟女儿已发生过争执。林静告诉女儿,同档次的中国大学教育水平并不差,“为何要跑那么远去念书”,而且学费还高出一大截。

突然之间,欣欣就爆发了:“为什么你们不尊重我的选择!我选那个学校,只是想离你们远一点!”“妈妈哪里对不起你,让你非要远离我们不可?”林静撕心裂肺地反问。

冲突之后,欣欣说:“我不想上学了。”林静以为女儿说的是气话,但自周一开始,欣欣果然连续三天不上学,躺在家里玩手机。

这不是欣欣第一次和父母闹矛盾。高中三年,女儿欣欣自残一次,闹到报警三次,罢课三次,跟父母大吵大闹十多次。

自残是发生在高一的时候。那天,欣欣晚自习做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化学题,最后只对了两题。放学回到家里,欣欣将此事给林静讲了,林静随口说了一句:“这样怎么考‘985’?考个‘双非’连工作都不好找。”正在吃饭的欣欣马上吵起来了,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说到激动时,欣欣把碗一下摔在地上,捡起碎片,跑到厕所在自己大腿上使劲划,顿时鲜血淋淋。林静死死抱着欣欣,哭着求欣欣住手。

当年年底,林静第二个孩子出生。因为弟弟的哭闹,欣欣和父母吵了几次,还质问父母:“为什么我这么大了,你们还去要个孩子?”爸爸告诉欣欣,妈妈快40岁才有了这个孩子,是天意,“你多个弟弟不好吗?”欣欣完全不能接受,坚持要父母把弟弟送走。爸爸一气之下打了女儿,欣欣抄起沙发上的抱枕,跟父亲对打。最后,欣欣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来了之后,听着欣欣哭诉爸爸怎么打她。

警察悄悄对林静说:“是不是生了二胎,她觉得你们对她的关心少了?”林静觉得非常难以理解,尽管有了儿子,但自己和丈夫依然爱着女儿,而女儿对血浓于水的亲情毫无感觉,林静怀疑女儿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冷血动物。

第一次罢课也是高一时。作为对欣欣考上“七龙珠”的奖励,林静兑现承诺,花六千多元给欣欣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进入高一之后,学校每周一要收手机,周末放假时再发还。对手机爱不释手的欣欣想了个办法,去买了个模型手机交上去,外观、重量跟真手机没什么差别,老师也没发现。每天晚上,欣欣在宿舍抱着手机玩到凌晨一两点。林静夫妇得知后,严厉要求欣欣交出手机。欣欣跟父母大吵一架,交出手机后,就不再去上学。这一罢课持续了一周,直到班主任做工作,欣欣才重返学校。

势成水火 父母成发泄渠道

如何和女儿欣欣相处,是林静既学不懂又意难平的一课。闹得最凶的时候,双方势成水火,女儿几乎把家里的碗都摔烂了,林静夫妇一度想搬出去租房住,让女儿一个人在家。每次争吵后,林静都会反思,是孩子学习压力太大?还是父母相处方式不对?或者是孩子三观有问题?

为此,她曾一度花了三万多块钱,和女儿一起去求教心理医生。医生让林静多和女儿交朋友,了解她的喜好,跟她一起共情。林静说,“她的喜好我可以支持,包括她想去看Tfboys,我去帮她买黄牛票。但她无节制玩手机、要求我们送走弟弟、喜欢吃外卖等,这些不良的喜好和观念,我怎么可能支持?”

就高中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林静和很多家长都交流过,发现这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孩子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跟家长闹别扭。“我一个朋友也是高三孩子的家长,他说,他的孩子晚上回来,会故意制造噪音,如使劲关门,拿东西砰砰响,就是为了吵闹父母。”

林静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崩溃几乎是没有征兆的,好像突然那根弦就断掉了。林静给欣欣报了数学补习班,每周补一次。有一次补习老师对欣欣说,“为什么之前给你讲的你都忘了,每次都要重讲一遍。”一句正常的批评就把欣欣激怒了,回来后她再次罢课,林静不得已给她停了数学补习。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林静根据与许多家长之间的交流发现,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成绩中游的孩子身上,他们既没有优等生学习的游刃有余,又没有差生彻底放弃的松弛感,拼命努力却发现成绩很难提上去,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所有的崩溃,都来源于积攒已久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又自我消化不了,就只能以伤害自己,或伤害父母的方式发泄。

进入高三,林静渐渐学会和自己和解,“我变得佛系了,不再给她施压,也不再过分关注她的成绩。”很多时候,她都只做一个应声虫,孩子说什么,她都小声赞同,不再发表意见。但这只是减少了矛盾的发生,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双方之间的关系。

《不被理解的少年》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这代孩子,衣食无忧地长大,所以更为追求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富饶。但很多父母的浮躁和严苛,总想把这个孩子嵌入自认为最优的发展轨道,去奋力追逐“成功”。一旦出现任何预期之外的不可控因素,就变得焦虑、抓狂、崩溃。

跨过泥潭 大家都熬出来了

5月10日,林静看到一个视频,湖北十堰一辆公交车上,一个高三的男生在车上突然崩溃,嚎啕大哭:“他们都很优秀……我就连上个一本都是个问题。”“我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地学习,成绩提不上去,还是一直在下滑。”“我每天都在付出,甚至一个星期回家也休息不了几个小时”……

林静想到自己的女儿,在看不到的地方,“她是不是有更多的崩溃、痛哭?她是否有无法排解的自我怀疑、心理恐慌?”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林静把视频转发给女儿欣欣,并写了一段话:“看了这段视频,我能理解你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你有太多的期待,也有太多的恐惧,你感到自己不仅背负着你的梦想,还不想让我们对你失望。临近高考,你一定发现,自己还有好多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很多题都不会做。有这种情绪很正常,我想说——你不必想太多,也不必想太远。更不要去考虑我们的期待,我们只是希望你努力过就行了,爸爸妈妈会接受你的一切。”

女儿给林静回了一个哭泣的表情。

5月下旬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欣欣考了595分,考虑到试题稍难,这个分数属于211保底,985挨边的水平。老师让学生们在成绩单背后给家长写一句话,欣欣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我注定要离开你们了,我不想再当你们的敌人,给我加油吧。

林静告诉女儿,“我们支持你到任何一个地方读书,哪怕是马来西亚。以后的路都要靠你自己走,去努力尝试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高考三天,林静夫妇在学校旁的仕燊酒店开了两间房,每天考试完毕,他们几乎不和女儿交流,担心因为某一句话就影响了女儿的心情,只是默默地把饭给她端到房间,嘱咐她早点休息。

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女儿抱着妈妈哭了,这是三年来女儿第一次拥抱妈妈。林静感受到,和女儿的敌对关系结束了。但她也知道,不是自己做对了什么,只是女儿跨过了高考泥潭,大家都“熬出来了”。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B【关键词】

浓浓的师恩

“小宝贝”即将降临

心却难舍学生

6月7日早晨8点,丰都县丰都二中考点,丰都同文学校高三、六班47名考生准时来到考场外集合,等候领取准考证进场。但是陪伴了他们整整3年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李春玲,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无法到场,因为,她此刻在医院刚刚生完宝宝。

高三、六班学生高中“最后一课”上,即李春玲临产3天前,她对孩子们说:“我虽然不能到考场外陪伴你们,但我会和宝宝一起在医院病房里为你们加油……”

牵挂着那群“大宝贝”

6月2日,记者在丰都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病房内见到了李春玲老师。虽然临盆的阵痛发作越来越频繁,但她仍然放心不下高三、六班的学生,与接替她的语文老师杨绣侨通电话,沟通班级的情况,拜托杨老师引导他们保持良好心态,准备参考。

看见丈夫甘老师带着记者走进病房,李老师忙向丈夫解释:“杨老师突然接手我的工作,不熟悉,打电话来问了一点小问题,我们只简单聊了几句。”甘老师无奈地摇头:“我们的‘小宝贝儿’马上就要出生了,你还是放不下你那群‘大宝贝儿’,人在医院,心还放在他们身上。”作为一名95后的年轻老师,高三、六班是李春玲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带的第一个高三毕业班。从高一到高三整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和陪伴,她和学生们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看着他们在高中3年时间里慢慢长大,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事,这是作为高三老师最大的收获。”回忆起过去3年的经历,李春玲感触颇深:“那种感觉就像在带自己的孩子。”

顶风冒雪家访偏科学生

对于高三、六班的同学而言,班主任李老师的怀孕不仅没有影响到他们的高考复习冲刺,反而李老师的坚持与坚守,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激励与信心。

班上的王潇同学回忆起李老师怀孕3个多月时,依然顶风冒雪去他家里家访的事,仍然感动不已。

王潇的家在距离丰都县城2个多小时车程的武平镇,王潇平时住校,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期间才回老家。之前,王潇比较偏科,数学、语文都是80多分的成绩,生物、化学却只有四五十分。李老师打算趁王潇父母回老家过年的机会去做一次家访,帮助王潇查找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今年春节前,李春玲叫上丈夫甘老师,冒着风雪驱车2个多小时赶到武平镇王潇家中,和王潇的父母沟通交流,了解王潇在家的生活、学习状况,一起商讨帮助王潇提高成绩的方法,一直到天黑才赶回丰都县城。

“李老师怀着孕、挺着大肚子,还赶这么远的路到我家里来关心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王潇说。

李老师的付出与关心,加上王潇自己的努力,到今年4月份学校举行的“二诊”考试,王潇的数学成绩一下子提高到了130多分,生物、化学成绩也提高到70多分,总分一共提高了100多分。

和宝宝一起为学生加油

时间来到5月底,李老师的预产期越来越近。5月31日,李老师决定为高三、六班的学生上完高考前的“最后一课”,也为高中三年的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最后一课”上,李老师动情地对全班47名学子说:“和大家一起走过的高中3年,我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也见证了大家一起‘为梦想奔跑’的青春岁月。”

李老师说:“由于身体原因,在同学们向高考发起最后冲刺的时候,我要到医院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虽然不能到考场外陪伴你们,但我会和宝宝一起在医院为你们加油,祝你们超常发挥,考出好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李老师,我们一起加油!祝您生产顺利,也预祝我们高考顺利!”

最后一课上,不论是同学还是老师,情绪都有些激动,李老师短短几句话,却为了控制情绪一度中断。

最后她对同学们作出承诺:“往后的路要靠大家自己去走,但我的手机永远为你们打开。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有疑问,或者犹豫不决,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我会尽心为你们参考、出主意。”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C【关键词】

强劲的后背

警察叔叔背考生入场

完成爱心接力

6月7日8时,北碚区江北中学考点,当考生们正准备进入考场时,马路对面突然出现的一幕,引起了正在引导交通的交巡警支队勤务四大队副大队长张骁的注意——一位父亲正在如织的车流中吃力地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的男孩眼神焦急。

“请大家等一等。”张骁快步上前,一边用交通手势示意周边车辆缓行,一边帮助家长扶好轮椅,以平稳的速度向前推行。一路上,张骁不断提醒考生抓好扶手,同时细心引导家长避开路上的颠簸处。

原来,考生小谭因为一场意外导致骨折,右脚完全无法受力。到达教学楼前,望着没有电梯的考场,小谭又发起了愁。

“别担心,这几天的考试,我们就是你的‘腿’!从进考场到出考场,保证一步都不会落下。”张骁轻轻拍了拍小谭的肩膀安慰,又看着家长谭先生说。说着,他半蹲在地上,示意小谭伏上自己的后背,随后稳稳起身。

他一手紧紧托住小谭,一手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爬向考场四楼。天气炎热,汗水湿透了张骁的警服,他的步伐却始终平稳有力。当确认小谭安全落座后,张骁才抹了抹汗笑道:“好好考试,考完我同事来接你!这几天我们轮流护送,安心考出好成绩!”

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刚落,民警卜宪勇已等候在考场外。听到铃声,他走进教室来到小谭身边,蹲下身子笑着说:“小谭你好!我是卜宪勇,张骁交代我来‘接力’啦!走,咱们先下楼休息!”说完,他小心地将小谭背起,轻声询问:“感觉怎么样?别紧张,后面的考试也要放轻松。”稳稳地将小谭背回考场外并且坐上轮椅后,卜宪勇又仔细检查了轮椅的刹车,才推着小谭向考场外走去。走出考场,小谭抬头望着卜宪勇汗湿的脸庞,不由得声音哽咽:“谢谢警察叔叔!”

高考是一场梦想的追逐旅程,亦是一场有人温暖陪伴的“接力赛”。

6月7日早晨,渝中区复旦中学黄沙溪分校门前,机动大队民警范宇领航,一辆载着50名考生的大巴车出发,8点左右,精准地停在二十九中考点门口。

从警27年,连续3年参与集中护考的范宇第一时间转身,他为考生们送上一句句铿锵有力的祝福:“加油!必胜!”

范宇说,自己的孩子明年就会像他今年护送的考生一样,走进高考考场,“明年我的角色也会转变,我将作为考生家长陪伴着孩子。”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陈军

D【关键词】

稳稳的方向

驾高考送考车赴考场

儿子也在车上

6月7日6点30分,天色微亮,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公交两江分公司市场分部停车场。驾驶员周宏伟步入停车场,拿起擦布,走到即将送考的公交车旁,细心地擦去车窗上的露水。随后,他进入驾驶室,启动了车辆,并调整了车厢内的空调温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发,送考!”周宏伟望了望自己车厢两侧的鼓励标语,随即启程,前往考场迎接考生。

非比寻常——他将为育仁中学的考生提供送考服务,而他18岁的儿子周文杰也是其中的一员。

7点整,周宏伟与其他同事驾驶着“高考送考车”,准时停靠在育仁中学考生入住的重庆华辰酒店门口。

不久,考生们纷纷走出酒店,人潮中,身着黑色T恤、迷彩裤,脚踏运动鞋的周文杰出现在酒店门口,父子俩目光交会的那一刻,平日里严肃的父亲展露出温柔的笑容。

看到父亲穿着整洁的公交制服站在车门口迎接,周文杰先是微微一愣,随即展露出灿烂的笑容:“爸,原来今天是你开车啊!”

“没错,我特地申请的!就是想亲自陪你考试。”周宏伟轻拍儿子的肩膀,“来,我们父子俩拍张纪念照。”拍照结束后,周宏伟又对儿子周文杰细心叮嘱:“身份证、准考证都带齐了吗?考试时放轻松,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几分钟后,乘坐周宏伟驾驶的3号车的所有考生都已上车就绪。周宏伟再次细心地提醒考生系好安全带、检查准考证是否带齐,并告知车厢内准备了清凉油、藿香正气液、矿泉水、备用文具和纸巾。“请大家再次确认自己的准考证和文具,系好安全带,我们车里备有2B铅笔、黑色签字笔,有需要的可以找我领取。我们五分钟后出发,祝大家高考顺利!”

在接下来的3天里,周宏伟将陪伴儿子和其他236名学生一起经历6场考试,要12次往返考场。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相关新闻

高考首日 《师范生》举行 新书分享会

今年的全国高考二卷作文与“梦”有关,6月7日下午,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图书分享会在重庆市沙坪坝书城举行,当学子们正在考场内奋笔疾书时,曾教过他们的老师代表正在分享会上畅谈自己的人生“逐梦之旅”。

沙坪坝区文联党组书记龙婧怡说:“今天正值高考,莘莘学子怀揣梦想、奔赴考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相聚于此,共同开启李燕燕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的图书分享会,这也唤起了几代人为教育理想奔赴考场的共同记忆。”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是沙坪坝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作家,经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近10年的深入采访,《师范生》于今年2月正式出版。她以扎实的采访、理性的观察、温情的笔触,刻画了为国家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师范生群像,呈现出教育工作者的困顿与坚守、艰难与付出。

重庆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说:“这部作品巧妙实现了全景式叙事与个体聚焦的完美结合,真实史料与人物访谈的深度融合,群像塑造与典型刻画并重,堪称非虚构写作的典范。”李燕燕表示:“作为一名1998级的师范大学生,我想写‘我们’,写这个光荣而特殊的群体,跟随‘我们’的成长,一起体悟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

分享会上,不少书中的受访者代表都来到现场,畅谈自己的从教经历与人生感悟。勇救落水儿童的“时代楷模”王红旭烈士的妻子陈璐希是该书的受访者之一,她说,自己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工作,“去年,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参加了高考,有的学生还考上了985名校,教书育人就是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