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的非遗纹理

版次:010    2025年06月30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黄裕涛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境,细如罗绢。”一群靓女身着夏布旗袍,正在中国夏布小镇的艺梦廊桥拍照,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你看,青砖黛瓦述说着历史厚重。以中国夏布命名一个地方,全国只此一处吧!”位于重庆荣昌的中国夏布小镇,地处巴蜀古驿道要冲。此刻,我正陪着远道而来的朋友,向中国夏布博物馆信步走去。我一边向朋友介绍夏布的情况,一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与相识或不相识的游客点头致意,欣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交谈中,我们走进了免费开放的中国夏布博物馆,去追溯夏布的前世今生,梳理它的非遗纹理。

夏布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布料之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史称“纺织品活化石”。它以天然苎麻纤维纯手工纺织而成,具有透气排汗、牢实耐用、抑菌防蛀、凉爽宜人等特点,尤以夏季适用最佳而得名。

古人从采集野生苎麻做绳索、建房屋,到栽种苎麻做衣物,历史悠久。从浙江吴兴钱山漾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前的麻布片,经鉴定为苎麻织品。布片采用平纹织法,其细密度与现在的细麻布相近。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苎麻织品实物。《说文·巾部》:“布,臬织也。”古者无今之木棉布,这里主要指苎麻织品。《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描述了一对年轻男女在浸麻劳动过程中,爱情逐渐升温的过程。关于夏布生产过程的诗篇在《诗经》中多达数十首。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苎麻制品织造得非常精致,可以与丝绸媲美。郑国国相子产曾把雪白的苎衣赠送给齐国国相晏婴,作为晏婴赠送彩绸的回赠礼品。

闻名遐迩的荣昌夏布,亦可追溯到汉代,其时苎麻纺织技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史料记载为“蜀布”。唐代时期,昌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昌州,辖昌元、大足、静南三县)将夏布作为向朝廷纳贡的礼品。宋元时期,开始采用踏板织机。宋代文献家章樵在《伽溪:峡川道上》中说,“试将生计问农家,儿大扶犁女织麻”;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见,当时的纺织已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甚至发展为一个重要行业。明清时期,四川荣昌(现重庆荣昌)、隆昌,湖南浏阳,江西万载、分宜,成为我国三大著名产区。

但随着棉花的引种推广,夏布也出现过收缩态势。明末清初,以荣昌为代表的四川织麻地区由于经过长达30年的战乱,大批百姓外逃或死亡,民寡土荒、几绝烟火,种麻植布几乎消失殆尽。于是朝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移民填蜀,湖广、江西、陕西、福建等地无地少地的农民陆续迁入。至嘉庆年间,仅广东迁徙至荣昌的客家人就增加了三万余户九万余人。

清康熙、雍正年间,广东客家移民带来了苎麻新品种,并将种麻、绩麻线、织麻布技术传入蜀地,与当地纺织技术结合、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荣昌夏布。清同治年间《荣昌县志》载:“县境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梭之声盈耳,富商大贾,购贩京华,遍递备省”。沿荣昌濑溪河畔,麻布漂洗作坊甚多。在荣昌的盘龙场,数家门前挂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灯笼的客栈里,多为采购麻布的商贩,夏布产业重新走向繁荣。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荣昌的夏布织机已有5000多台,每年产销量在70万匹左右,大都出口韩日、欧美、南洋等国家和地区。当时,荣昌的周义和、周传亁两位师傅织造的荣昌夏布,因其质量上乘、售价最高而赢得了“夏布王”的美称。1923年,荣昌夏布参加在天津举办的直隶省第三次实业观摩会时,一举斩获金奖,遂有了“濑溪河水压全国”之美名。有关“千丝万缕理成行,排线刷浆露异香。漂染罗纹工艺巧,三江夏布数荣昌”的民谣广为流传,而“丝丝入扣”的成语也被清代夏敬渠著的白话长篇世情小说《野叟曝言》正式提出。

夏布工艺较为复杂。有打麻、挽麻团、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众多工序。随着机械生产的化纤布日益增多,传统夏布的原料苎麻日益减少,加之利润相对微薄,一个时期从事夏布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但随着国家对非遗传承技艺的保护,加之人们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环保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夏布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夏布原布、夏布服饰、夏布工艺品、家纺产品也逐步丰富起来。在中国夏布小镇,夏布鞋、夏布袜、夏布包、夏布围巾、夏布灯罩、夏布门帘、夏布书签等产品琳琅满目,精美的款式、舒适的感觉,惊艳、风雅、精巧,让众多游客爱不释手。如今的荣昌夏布,远销世界各地,在国际时装节上大放异彩。荣昌区现有夏布出口企业40余家,微型企业100余家,家庭作坊1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0,带动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每月,在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就业创业的同时,也充分释放了夏布非遗的无穷魅力。

夏布小镇参观完毕,我们来到荣昌盘龙苎麻基地,去探寻夏布生命的起源。爬上高处,放眼望去,挨挨挤挤,层层叠翠,满眼碧绿。清风微拂,凉爽宜人,那些纤纤细腰的苎麻,顶着个圆圆的绿色小帽,开始起舞弄清影。宛若白练的濑溪河开始漾起了层层柔波,一群白鹭撩着水面翩然而过,一幅锦绣而生动的夏布长卷似在徐徐展开。这里的空气湿漉漉的,影子湿漉漉的,我的眼睛也是湿漉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