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虾的虾羹汤

版次:011    2025年07月02日

□王治刚

在川渝地区的餐桌上,有一道人所共知的开胃菜——虾羹汤。初次听到这名,也许你的眼前已浮现出虾肉在羹汤中漂浮的样子,但其实,这汤跟虾毫不相干。

听奶奶讲,早年间,鲜虾在山区是稀罕物。但吃过虾羹的人心中却有了念想:要是能经常吃到真正的虾羹该多好。还别说,真就有人琢磨上了这事。他们用腊肉、盐菜、豆干、红薯粉等,熬出黏乎乎的羹汤,那模样就像大城市的虾羹一样。最后,不知谁提议:干脆就叫这汤虾羹。一传十、十传百,这名字也就一辈辈地传了下来。

虾羹汤并不常做,一则所需食材较多,二则制作工序不简单。食材中,最不可缺的食材有三样——腊肉、盐菜和红薯粉。腊肉,腊月里,农家杀了肥猪,把肉块悬挂起来,用柏树枝丫熏得焦黄;盐菜,青菜头制成的盐菜,在阳光下晒出了油光;红薯粉,把红薯磨成粉状,细滑如雪。其余诸如豆腐干、老姜等物自是不在话下。要是哪家来了贵客,主妇定会掀开坛坛罐罐,这些攒了许久的食材就派上了用场。

那年大年三十,我们一大家子在奶奶家吃团年饭。知道晚上要做虾羹汤,我早早就守在了灶台边。小姑在灶膛前添柴,奶奶往铁锅里添水,柴火“噼啪”炸开,火苗把锅底舔得通红。奶奶从碗柜里摸出腊肉,刀刃划过油亮的肉皮,肉香袭鼻而来。想到一会儿就能大饱口福,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接下来,金黄的盐菜、煎得焦香的豆腐干,还有老姜丝,一样样地被奶奶切成细丁或碎末。

水烧开了,奶奶揭开锅盖,白雾“腾”地蹿起来,挡住了奶奶的脸。奶奶眯着眼,把食材全都倒进锅里,随后又从陶坛舀出两把红薯粉。“粉和水得配均匀,多不得,也少不得。”奶奶说。

锅里的香味越发浓郁了,满屋飘香。此时,奶奶左手端着粉浆,手腕轻轻一抖,白绸子似的浆液滑进锅里,右手的锅铲立刻飞转起来。清亮的汤水眨眼变得浓稠,裹着腊肉的油花咕嘟冒泡。撒上盐、拌开葱花,最后连勺带汤舀进粗陶碗,热气里飘着咸香、焦香,还有说不出的醇厚滋味。

虾羹汤总算熬好了,奶奶给我盛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待稍微冷却些,我马上开始品尝这美味佳肴,直到把碗舔了个底朝天。

如今,在城市里的饭馆里,我也尝过加了鲜虾的虾羹汤,虾肉弹牙,鲜味十足,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嚼着嚼着,眼前就晃出奶奶佝偻的背影,灶台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但粗陶碗里的热气裹着山里的风,再也找不回来了。

(作者系重庆市綦江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