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官 陈红(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学员) 体验地点 小巷公交3209线
版次:002 2025年07月03日
小巷公交3209线行驶在最陡峭坡道
民生体验官陈红 乘坐小巷公交3209线
7月2日中午12点10分,烈日当空,陈红来到渝中区大溪沟静园公交站。一辆3209线小型公交车刚刚进站,她刷卡登车。仅过5分钟,公交车便平稳地停靠在了人民支路站。步行一小段路后,陈红轻松地回到了龙泉花园小区的家中。
“这搁在过去,想都不敢想!”陈红感慨道。从大溪沟静园到龙泉花园,这段仅1.1公里的爬坡上坎路,曾让她回家费时近30分钟,“回家都像爬山,走一趟不仅汗流浃背,腿还软了。”现在,5分钟直达的公交让那段辛劳成为历史,“现在好了,家门口有公交,又快又省力!”
穿梭于街巷的小巷公交,一头连接主干道交通网络,一头直达市民家门口。小巷公交不仅连接便捷出行的“生活圈”,也承载城市民生温度。
曾经
爬坡上坎毛巾拧出水脚打颤
今年67岁的陈红已在半山腰的龙泉花园小区居住了29年。多年来,无论是上下班、出门买菜,还是逛街,她都不得不面对这道坡坎。特别是需要买米和油这样的大件东西,更是不方便。
“重庆的夏天本就酷热难耐,每次出门都得爬坡上坎,若再携带重物,更是费力。汗水常常将衣服浸透,每次外出我都得带一条毛巾,边走边擦拭,到家时,毛巾甚至能拧出水。”张红叫苦不迭道,“回家要歇三四次,腿都是软的,如果赶路,到家脚都打颤。”
与陈红有同样困扰的居民不在少数,这里居住着数千户家庭。尽管从大溪沟到人民支路仅有1.1公里的距离,但途中却有一段陡坡。由于这段路坡坎众多、路曲折,普通公交车难以通行,常规公交线路无法抵达家门口。因此,车程仅需四五分钟的路程,居民们却不得不花费近半个小时。
记者来到市民们口中最为险峻的坡道,目睹了一个急转的90度弯道后,紧接着便是那条最为陡峭的坡道——一条狭窄的双车道蜿蜒而上,道路两旁分布着许多住宅区。
在坡道最狭窄的地段,下行道路宽度为2.9米,上行道路宽度为3.1米,整个道路宽度仅为6米。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公交西部分公司五分部(简称“西部分公司五分部”)负责人介绍,城市主干线运营的普通公交车,例如12米长的车辆,宽度达到2.5米。在这样的陡坡和多弯的道路上,根本无法通行。
现在
5分钟直达家门口
当天中午,记者与陈红约在渝中区大溪沟静园公交站碰面,这里是3209线小巷公交的起点站。“小巷公交真是好,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尤其方便。”陈红说。
12点10分,一辆3209线的小巷公交车缓缓驶入站点。与传统公交车相比,这辆小巷公交车的底盘更低,便于老人和儿童上下车;车内空间紧凑,设有11个座位;而它的线路相对较短,只有5.6公里,覆盖人民支路、曾家岩、中山四路路口等13个站点,全程大约只需28分钟。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负责人表示:“我们采用的纯电车既环保又适合狭窄的路况。票价2元,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费乘坐,而且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免费换乘等优惠政策也适用于此。”
2021年7月23日,3209线小巷公交开通。西部分公司五分部的负责人表示,3209路小巷公交连接了人民小学、人和街小学、求精中学、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以及附近医院、超市、大溪沟菜市场等重要地点。“早晨是孩子和上班族的高峰期,上午10点多则是老年人的出行高峰,他们通常是买完菜准备回家做饭。”
陈红说:“现在我下课后,只需坐一站就能到家,只需要5分钟。”记者与陈红一同乘坐了公交车,还没来得及交谈,就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我们都称这条公交线为‘爬坡专线’,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效果
已开通65条小巷公交线路
2020年6月18日,西部分公司五分部率先在全国推出“短、频、快”的小巷公交3208线,打通了背街小巷“毛细血管”,填补大运量、常规公交服务空白区域。随后,相继开通3200线、3201线、3209线、3204线、3213线等线路。截至2025年5月,这六条小巷公交线路累计运行58万班次、服务市民出行357万人次,营收达到697.41万元。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负责人指出,根据规划和已开通的小巷公交线路,小巷公交具有以下特征:通常线路长度为3~5公里,站点间隔200~500米,连接社区、医院、学校、菜市场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干线公交和公交枢纽场站实现无缝对接。
“小巷公交主要采用纯电动车型,具备站间距短、发车频率高、准时往返等优点。”该负责人表示,小巷公交车型更适合狭窄、坡度大、弯道多的道路条件。尽管车辆较小,但配备了空调、安全监控、刷卡机、票箱、灭火器等完备设施,并且全部由经验丰富的驾驶员驾驶。
值得注意的是,小巷公交票价与常规公交线路相同,实行2元“一票制”,并纳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免费(优惠)换乘范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心城区已开通的小巷公交线路达65条,日均运送乘客超过8万人次。小巷公交已成为中心城区构建“公交上的生活圈”的有效补充,是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双网融合”的关键支撑。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