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啥文化,只知道不能对不起他们的信任”

她5年包170万个包子替子还债

版次:004    2025年07月03日

陈淑梅做包子

李其云、陈淑梅夫妇

陈淑梅清洗蒸笼

刚出笼的馒头

凌晨3点半,陈淑梅和老公李其云准时出现在铜梁区六顺花园小区外的小店里,开始一天的忙碌。老公打杂,陈淑梅包包子,手指翻飞,一笼40个,8分钟一笼,陈淑梅12年的肌肉记忆如闹钟般准确。一个一个蒸笼叠上去,蒸汽升腾,氤氲着她坎坷的一生,纷扰热烈。

6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全国“诚信之星”颁奖仪式,获奖的陈淑梅领奖后不敢松懈,回到重庆赶紧忙起来:“这几天不在,小区的人吃不着我的包子,都不习惯。”正是街坊邻居们的信任和帮助,支撑她走过泰山压顶的那五年,走过初衷不改的这七年。

这份相互间的信任,层层叠叠压进包子的褶里,浸入油汪汪的馅中,味美扛饿。

儿逝债留 老母亲说所有欠款我都认

69岁的陈淑梅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四个妹妹一个弟弟,从小就要扛起重担,她只念过几个月的书,成年后四处辛苦打工,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待到儿子结婚生子,开始做起塑钢窗生意,陈淑梅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但谁也没想到,命运的苦寒不曾远离,一转头又迎面撞上。

2009年开始,儿子李道生的塑钢门窗生意连续亏损,不断举债。陈淑梅又患上多发性肌炎,住院治疗两个月,花费近10万元。儿媳妇和儿子离婚。为了撑住家庭,李道生一边维持生意,一边帮建筑公司开水泥罐车。2013年4月18日,李道生爬上水泥罐车整理物品时,不小心从车顶跌落,头部受重伤不治身亡。

陈淑梅和李其云的生活里,突然间大雨滂沱。

“那时候五六岁的两个孙子,看到我们坐到沙发上哭,一个爬我身上,一个爬老伴身上,给我们擦眼泪。”时隔多年,陈淑梅的回忆起来依然心颤。

雪上加霜,是儿子的欠债。听说李道生走了,债主们拿着借条找到陈淑梅,二十多张借条,陈淑梅两口子一晚上没睡着,算来算去,都是67万元。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替儿子还债,她告诉上门催债的债主们,“只要有我儿子的签字,我都认,绝不欠一分钱。”

从法律角度说,陈淑梅并没有义务帮儿子还债,就算是儿子的死亡赔偿金,也不是儿子的遗产,不必用来偿还债务。但陈淑梅说,“他们都是信任我儿子,才借钱给他。我没啥文化,只知道不能对不起他们的信任。”

拿到儿子40余万元的死亡赔偿款,陈淑梅“手都没过,直接把钱还了”。儿子的赔偿款加上自己微薄的积蓄,陈淑梅还了50万元,剩下的17万元债务,“只要我能动,肯定要还。”

为了还清剩余的欠债,陈淑梅两口子拼命打工。李其云到工地打零工,零工干完后,他又到处去捡破烂,每天晚上七八点才回家。陈淑梅在小区街坊的帮助下,到铜梁一家洗衣店当洗衣工。由于天天不停搓洗,双手的关节处经常发出刺骨的疼痛。

全家人省吃俭用,四个人每月的生活开销只有900元。两个孙子没人照顾,就锁在家里。有邻居看不过去,劝说陈淑梅不如开个包子铺,她以前在工地食堂打工时学会了做包子。

2013年下半年,陈淑梅的包子铺开张。从那天起,她的闹钟就设到凌晨两点五十,夫妻俩起床后开始包包子,天亮后,陈淑梅去卖包子,李其云出去打工。从一开始包子还要散架,到后面卖相上佳,陈淑梅的包子铺跌跌撞撞走上正轨,最多的时候每天要卖1000多个包子,账也开始一点点还掉。四年多时间,陈淑梅没法计算卖出去多少包子,但她有个成本账。由于她的包子多年只卖5毛钱一个,每个只能赚约一毛钱,为了还清这17万元,她包了170万个包子。

2018年春节,陈淑梅还清最后一笔欠款2万元,那是欠一家公司的,公司老总已经告诉她不用还了,但她执意把钱送过去。“不还心里始终欠着账,要让儿子走得清清白白,不被人说闲话。”

还完钱的当天,陈淑梅和李其云大哭一场,哭完了抹抹泪,下决心要把以后的日子过好。

人情无价

她的良心包子10年不涨价

2023年下半年,陈淑梅的5毛钱包子在坚持了10年之后,承受不住成本的压力,终于涨价了,肉包子涨到1元一个,菜包子涨到7毛5一个。

说到涨价,陈淑梅挺不好意思,她觉得欠了街坊邻居们的人情债。但其实邻居们早就劝她涨价了。“她做的包子皮薄馅大、馒头也大个,我们喊她涨价到1块钱,她还不干。”邻居敖良玉说,涨价的事,邻居们都赞成,就他们老两口不同意。

6月27日,在央视的全国“诚信之星”颁奖仪式上,陈淑梅被主持人问到这么多年坚持诚信经营的动力是什么,她说,是因为“感恩”。

“我最艰难的时候,是他们帮我战胜了困难,一直坚持到今天。”最艰难的时刻有两个。

决定开包子铺的时候,陈淑梅连买蒸笼的钱都没有,第一次做包子用的三个蒸笼还是附近一个开包子店的店主送来的,邻居们送餐车、搭塑料棚,大家齐心帮陈淑梅在小区里开起了临时包子铺。“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生意最难的是开张阶段,但陈淑梅没有新手期。王国梅大姐家住在距陈淑梅小区两三公里外,下班后经常特意绕路来买包子,一买就是20多个。陈淑梅以为是她家人多,慢慢才知道,王国梅经常把包子分给邻居们一起吃,帮陈淑梅做宣传。

她还给邻居们讲陈淑梅的故事,“替子还债”的故事慢慢传开,照顾生意的顾客越来越多。南门车站两位70多岁的老人在报上看到陈淑梅一家情况,固定每周来买两次包子馒头,每次一买就是一大包。老人说:“买她的馒头包子也算是支持他们早日还清欠债。”

铜梁不少居民每天绕路来买陈淑梅的包子,有的顾客买两个包子,却付款5元、10元。也有机关、企业等单位食堂专门批量订购。很短时间内,她的包子日销量迅速从一两百个冲到上千个。

还有一个艰难时刻,是2015年夏天。陈淑梅蒸馒头时不小心摔倒,左半边身子被开水严重烫伤,皮肤溃烂。由于没钱去医院,陈淑梅就在家养伤,两个月里,邻居们找来单方帮她擦伤口,帮她做包子,帮她摆摊叫卖,给两个孙子做饭吃……提起那段日子,陈淑梅感慨万千,“在大家的帮助下,那么惨都过来了,我肯定要回报他们。”

她的回报,就是把包子馒头做好。陈淑梅告诉记者,做包子的肉,她一定要买夹子肉,而且是在定点的超市买,来历不明的肉一律不要。面、菜、油从批发市场放心商家那里进货。她的包子还有酸菜馅的,酸菜、泡豇豆都是自己做,图个卫生安全。

陈淑梅说:“我们要凭着良心做包子,食材和卫生一定要保证,少赚一点儿没关系。”年复一年,市场上的其他包子早已涨到一元以上。但陈淑梅夫妇为了感谢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坚持了十年只卖5毛钱一个。涨到1块钱之后,陈淑梅把包子和馒头都做大了,一斤面只做得出5个馒头,一个包子也有2两重。她算了下,每个包子馒头能赚一毛多钱,一天做1000个左右,可以赚一百多块钱,她很满意。

陈淑梅说,“钱还完了,我现在还的是情。”

亲情博大

她说再辛苦都要育孙成人

今年6月,陈淑梅的大孙子李勇兴参加高考,由于从小没了父母,长期无人督促学习,考得并不好。但是陈淑梅惋惜之余,并不担心,准备把孙子送去当兵,她相信孙子一定能当个好兵。

这种自信,来自言传身教。

儿子才走那几天,小孙子吵着要见爸爸,大孙子拉着弟弟轻声说:“别去吵婆婆,婆婆这几天一直在哭。”听哥哥这样一说,弟弟安静了,瞪着含泪的眼睛,巴巴地看着婆婆。

“看到他们,我就觉得儿子还活起的,再辛苦都要把他们养大。”李其云和陈淑梅决定,用并不高大的身体,用一生的辛劳,替孙子把生活与命运的凄苦挡在家门外。

儿子走后的第一年春节,家里亲戚朋友给了两个孙子4000多元的压岁钱,当然里面大部分是资助性质。“我就给他们说,这个钱婆婆先拿来还债,婆婆把外债还了,再找钱给你们补起。”两个六七岁的孩子一声没吭,自己把钱从存钱罐里拿了出来。为了节约钱,陈淑梅舍不得吃肉,两个孙子都长得很瘦,陈淑梅觉得对不起孩子,可两个孩子却安慰她:“婆婆,没事,我们一起帮爸爸还债!”

谈起两个孙子,陈淑梅叹口气,“都没精力照顾他们,完全是拖大的。”两个孙子从小就帮婆婆做事,包子一次蒸几百个,帮着从家里搬到摊位上。同学过生日的蛋糕,大孙子悄悄留下来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和弟弟吃。做早餐零钱很多,拉开抽屉全是零钱,但两个孙子从来没有私下拿过钱。

这些年,陈淑梅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春节前,给敬老院送包子,一送就是1500个;疫情期间,她给辛苦工作的防疫人员送了2000个包子馒头;寒冬凌晨,她给环卫工人和执勤民警送包子;车站返乡的农民工又冷又饿,也接到了陈淑梅热气腾腾的包子……

十多年来,陈淑梅免费送出近5万个包子馒头,参加了13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除了用手艺回馈社会,她还常带着孙子参加公益活动。陈淑梅很欣慰的是,两个孙子的人品都很好,这让她觉得对得起早逝的儿子。

这些年,李其云、陈淑梅夫妇获得很多荣誉,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重庆市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这次获评全国“诚信之星”,陈淑梅说:“谢谢大家认可我,我也希望能对得起大家的认可。”

陈淑梅两口子都是明年满70岁,但还退不了休,“能干多久就干多久。”大孙子还没工作,小孙子还在念书,丈夫李其云的母亲90多岁了,还需要他们赡养。陈淑梅的肩膀上,扛着一大家子人,“我就是来还债的。”说到这里,陈淑梅做包子的手翻得飞快,仿佛一点累感都没有了。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文/铜梁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