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名陶渊明、狄仁杰,同代文天祥作诗颂赞

大足人赵昴发,凭啥这么“牛”

版次:009    2025年07月03日

连环画中的赵昴发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赵历法

英雄气贯长虹,忠魂永安神州。

一个以身家性命与池州城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其壮烈的英雄气概如一声冬雷炸响在1275年的池州大地上空,连敌军统帅元丞相伯颜闻之也讶异、感叹不已,深深感佩其忠烈可嘉。南宋朝廷知其壮举,追赠他为华文阁侍制,谥号文节,昭告天下,神州扬正气。

他曾任职过的彭泽县百姓以他为荣,引以为豪。彭泽历来尊陶渊明、狄仁杰、赵昴发为邑之三贤,曾建有“三贤祠”,用于祭祀,全县崇之。

同时代爱国诗人文天祥敬重其爱国精神和忠烈节义的胆壮心雄,诗以颂赞:

风雷飒万里,大江动我前。

青衿一憔悴,名与日月悬。(《钦定四库全书》狱中诗《赵侪昴发第四十六……》)

其忠勇壮举,为南宋抗元史抒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爱国风尚似浩荡的惠风漫卷南宋暮霭沉沉的大地,成为“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效法的榜样。

他,就是昌州时期的大足人赵昴发——四面纳降声中矗立云天的民族魂。

主政一方,为官清正

赵昴发,字汉卿,昌州大足县永安里(今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人,生于1228年,即南宋绍定元年。

咸淳七年(1271年),赵昴发调任彭泽县县令,成为主政一方的最高地方长官。从此开始了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新一程仕途生涯。

步履维艰,竟也一路铿锵。

这时的南宋,外有强敌压境,内部朝政腐化堕落,奸臣当道。为此,赵昴发深感不安,但又束手无策。为不负朝廷信任,同时也感慨百姓生存的艰辛和困苦,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在彭泽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出一番不负朝廷无愧民生的事。到任后他即对全县农桑耕作和社会治安维护作了周全而细密的部署,甚至对抓贼捉奸和押送犯人等事务也作了妥善安排,尤其要求对奸宄不法、鱼肉百姓之徒绝不姑息,务必严惩。

赵昴发一身正气,行事果断,公正断案、赏罚分明。在他身体力行的带领下,县衙一众公差行事尽皆秉公守法,甚至连往日一身痞气的那些小牢子、公人、衙役等也收敛多了。

公务之余他常与县内名士高竹涧及当地学子、乡贤或有识之士交流、探讨明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明心、修身、治世方面的学问等,并娓娓道出自己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认知和感悟。在与村夫野老、寻常巷陌人家相处时,又时常交谈一些“子必孝亲,立世唯诚,与人为善,与亲和睦”的人之常理。同时,他还大力倡导劝课农桑、耕作为本的农事务勤之道。

至此,彭泽县一片风清气正。

池州抗元,精忠报国

咸淳十年,鉴于赵昴发的政绩,当然更因宋元战争日趋白热化,池州城防的战略性日显重要。朝廷决定调赵昴发任池州通判,协助知州王起宗加强城防,并负责池州的政务监督。任上,他恪尽职守,公忠体国,在管理土地、税收、民政、教育、司法等方面的政绩十分突出。

秋天,元军10万、战船800艘渡江,如洪水卷尘,直逼池州。知州王起宗见强敌压境,早已魂飞魄散,丢下百姓,仓皇潜逃。赵昴发愤慨之余,拍案而起挺身代理州官主事。惶恐不安的满城军民,被他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担当精神所感动,随他一同抗击来犯之敌。赵昴发不负众望,大力修整加固城防,广募团练兵丁,委派战斗经验丰富的军官任军事教头,昼夜训练;又千方百计积聚粮秣,屯集物品,准备聚全城军民之力死守城池,坚拒强敌于池州城外,力保城内百姓平安。

元军攻至李王河(安徽贵池)一带,黄州、蕲州等城官员畏敌如虎,纷纷献城投降。池州都统张林见状,多次劝说赵昴发,说朝廷已自顾不暇,我等应早作打算另图良策,如果城破被俘一切都完了;开城投降,一可保住身家性命,二可谋取一官半职,依旧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赵昴发闻言大怒,义正词严地斥责道:你等享着朝廷俸禄、受着百姓供养,国家危难之际竟然要卖主求荣。自古以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国难当头,你却要开城投敌,这话你也说得出口!身为朝臣,只有以忠义安身立命,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绝非我等所言。赵昴发的凛然正气令张林再不敢言降,只得讪讪而退。但他并不死心,在怨恨赵昴发的同时,一方面借口巡逻长江,出城后即遣人与元军主帅勾结,表示愿意献城纳降;一方面散布谣言,说元兵如神,攻城如破竹。一时间,军队中一些将校或底层军官也无心备战守城,惧战心理似有蔓延的苗头。这势必给守城带来更大的难度,加之赵昴发一介文职官员,虽说南宋仍实行文统武制,但要真正指挥军队却又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五百余人的守城军指挥权仍紧紧掌握在张林手中。赵昴发深知形势严酷已无以复加,敌强我弱,池州城陷只在朝夕之间。他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抱定城破我亡、城存我活的信念和决心,却又不忍心妻子和亲友作无辜牺牲。一日,他吩咐妻子雍氏备好一桌酒席,叫来亲友共聚。酒过三巡,他站起身来,当着众亲友神色凝重而略感悲壮地对妻子说:“池州城似不可守,但我作为守臣誓当死守,你可随弟侄一起离城避难。”生性刚烈的雍氏一脸坚毅而平静地说道:“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赵昴发闻言,感慨万端,悲愤中又甚感欣慰,连声道:“好,好,好,不愧是我昴发的贤内助。”

第二天,赵昴发拿出仅有的一点家产分送给弟弟赵昴达和仆婢等人,叮嘱大家兵荒马乱的年月,路上千万小心,晚上早投宿,切莫赶夜路。回到家里,勤耕细作,节俭持家,好好过日子。说完,“嚓”的一声撕下一块衣襟,挥毫写下一首诀别诗赠予昴达:“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唯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话毕,大家拱手而别。此时,赵昴发两个儿子尚小,也由赵昴达抚养,隐居于合肥南乡巢湖滨万年埠区域。

二月,元军兵临池州城下,赵昴发身先士卒,带领军民奋勇守城抗敌,士兵们和团练兵丁见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个个奋勇杀敌,击溃了元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旷日持久的鏖战,对处于被动挨打的宋军极为不利,敌众我寡,况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守城将士且已死伤过半,却毫无兵源补充,赵昴发也早已血染官服。当元军又一次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士兵和青壮年全都守在城头,迎战敌人。军民全力拼杀,或用滚木砸向攀爬在云梯上的敌人,元军的飞箭如蝗虫般射来,守军不时有人中箭倒下。一番惨烈拼杀,军民再次击退了强敌的进攻。

站在城头,赵昴发没有一丝半点儿的欣慰和轻松,心情反倒如铅一般沉重。他知道,潮水般退去的元兵,很快会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再次涌来。他深感疲惫之极,心力交瘁。山河破碎,自己却无力回天,民生凋敝,也无计可施,而眼下的池州城正在自己脚下摇晃,随时都将倾覆于一瞬,永远也杀不尽的元兵何时能退?对朝廷的失望、前路渺茫的心思只有自己清楚,救兵是永远没有了,城终会被攻陷,守城的大宋男儿将陆续死去,甚至全部殉国。只要有权相贾似道之流当道,南宋永无振兴之日,眼看大势已去,他朝着临安皇城默默祈祷:“恭帝啊,‘臣子恨,何时灭’!”他再朝着昌州永安里方向一躬到地:“爹、娘,孩儿不孝哇!”转身已是泪涌双颊。

夫妻同死,节义成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城虽在,却遍地狼藉。城墙上堆积的滚木、条石、瓦片、石块基本已投掷完了,强弩早已无箭可射,伤员也得不到及时救治,组织起来的民间医生也仅能做一些简单的清洗包扎。赵昴发最后一次巡视四门,又紧急动员全城百姓和能动能走的兵士,尽最大努力在城内各处搜寻搬得动、拿得走的物体,只要是能砸伤敌人的东西,全都搬到城墙上码放起来,防止元军再度攻城。战至最后时刻,赵昴发仍誓死不开城投降。为免城破被俘受辱失了名节,丢了朝廷和黎民百姓的颜面;为了避免更多的人丧命这场无止境的战争,当再一次以血的惨痛代价击退元军的疯狂进攻后,他把团练、都监、司马、主簿、参军等几个坚定不移抗元的部属叫到从容堂,心情沉重地说:“强敌10万团团围困池州,我们区区几百将士和千余团练兵丁坚守到现在,真可谓古往今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了。当下我们粮草已尽又无救兵可待,全城军民尽皆疲惫至极,这城必破无疑。作为守臣,我绝不会开城投降,但你们不一样,你们只是我的部属,家中老小还指望你们供养。我死后,张林定会开城降元,我恳请你们最后一次服从我的指令,一定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只要你们服从他的指挥,想必也不会为难你们。”说完,他毅然决然地在茶几上写下绝命诗:“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写毕,仰天长啸。然后,他和妻子雍氏从从容容穿戴整齐,默默对视片刻后,双双在从容堂为国赴难。感天动地的悲壮节义,可以看到他生前取古人“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命名“从容堂”的人生志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的博大胸怀,也印证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天地英雄,千秋凛然

赵昴发夫妇慷慨赴义后,张林即刻打开城门归降元军。元丞相伯颜听说了赵昴发夫妻节义成双的事,便急急赶到“从容堂”,他要好好看看这个在池州攻城战中令自己头痛欲裂的铁骨铮铮的南宋硬汉,见状感慨动容,由衷敬佩赵昴发的忠义之心和壮烈之举,严令部下不得有任何不敬言行。平时静穆端庄的从容堂,此刻沉寂肃然如正义的审判庭,张林一众降元人等,面对昴发夫妇节义成双的壮举和元丞相伯颜睥睨的目光,不知充满其内心的是懊悔、羞愧、内疚,抑或是自责或反省?伯颜感叹片刻,即令人备办棺木衣衾,将其夫妇合葬于齐山之上,祭其墓而去。

南宋朝廷知其事迹后,追赠昴发为华文阁侍制,谥号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并录二子为京官。

家乡人民为纪念赵昴发,自1275年以后,每年春节元宵(农历正月十五)都要舞龙、烧龙(与赵昴发死难时间——农历二月接近)。

赵昴发与同时期的抗元英雄,“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共同书写了华夏英雄史,汇入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历史大合唱。天地正气养育了英雄,英雄精神孕育了人间正义、民族气节。